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将来会被谁所吸引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将来会被谁所吸引
在探讨人际关系和情感吸引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人的恋爱偏好和伴侣选择往往与其童年经历,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社会能力与情绪情感部分分别深受父母的影响。父亲对孩子社会能力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像如何与他人展开合作、竞争,以及怎样恰当地表达自身的力量与勇气,这些都与曾经的父子关系紧密相连。而母亲则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与情感部分,比如教导孩子如何感受内心世界,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这和过往的母子关系息息相关。
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和情感是怎么样被母亲影响的,即一个人会爱上谁,被谁吸引,是怎么样被母子关系影响,甚至决定的。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给出的定义是,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爱是被看见。这种爱的体现,在母婴关系中最为常见。婴儿从母亲温暖安全、衣食无忧的子宫来到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切温饱需求都得依赖他人,他们迫切需要被母亲理解、接纳与看见。倘若没有被看见,婴儿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爱,本质上往往是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看见。
当婴儿得到母亲或承担母亲职责的抚养者的理解、接纳与关注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了紧密的连接,婴儿也由此获得了最初始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一旦被婴儿内化于心,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便不会过度执着于寻求安全感,也不会一味地渴望被理解、接纳和看见。反之,若婴儿在需要被满足、被悉心照料的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就会缺乏安全感,在日后的关系中不断寻求能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人,并容易被这类人吸引。
“依恋”是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孩子和母亲之间独特的情感联结。比如小孩子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上学时,妈妈和孩子内心都会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或不舍,或担忧,或想念。依恋是一个人情感的最初基础,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离开妈妈,不会过度担忧,他们相信妈妈会回来,再次见到妈妈时,也不会感到陌生害怕,会开心地奔向妈妈怀抱。
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会有不同表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焦虑反抗型依恋,这类孩子对妈妈的离开或归来表现得很冷漠;二是焦虑回避型依恋,孩子会担心妈妈离开,但妈妈回来时,见面又会躲闪害羞。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这种情感连接,作为一个人最初的情感基础,在日后构建人际关系时,会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
许多成年人在构建情感关系时,总是期望伴侣能无条件地理解自己,不用开口,对方就能满足自己所有需求。这和小时候婴儿对母亲的期望极为相似。那些小时候没有得到母亲细心照料、未被母亲“看见”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渴望有人能完全理解、接纳自己,洞察自己的内心并满足自身需求。
此外,小时候与母亲形成的依恋类型,也会在成年人构建情感关系时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能与另一半平等、独立地相处;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则更容易对伴侣产生控制欲,且缺乏信任。回避型依恋的人甚至可能情感淡漠,难以和他人建立情感关系。
总而言之,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是被看见的渴望。一个人的情感基础主要由母亲给予,母子关系会影响甚至决定其情感关系,比如他会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依恋类型会塑造一个人的情感模式,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这两种类型,在成年人构建情感关系时,会引导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希望以上心理学知识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我,也能为养育孩子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