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寻千年古韵,且看中华古建之美——“中华古建寻踪”系列回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寻千年古韵,且看中华古建之美——“中华古建寻踪”系列回顾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2050389_121123951

中国古建筑,宛如一部用木头书写而成的史诗巨著。无论是殿堂、亭台、楼阁、轩榭、枋廊等各式建筑,还是天衣无缝的榫卯结构、神秘莫测的斗拱样式,中华古建无不以其精细、巧妙到无以复加的建筑构造,唤起每一位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

随着秋意渐远、寒冬将至,“京城博谈”举办的“中华古建寻踪”系列活动也在这个季节交替之际圆满画上句号。在本系列活动中,我们与千年古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白雪皑皑的故宫

从陕西半坡遗址的方圆穴居,到明清时期的辉煌宫殿,中国古建筑已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们不仅仅是凝固的文化符号,更是承载历史与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伫立于厚重的石墙与精致的雕梁之下时,仿佛能够穿越时光,感受那些曾在此驻足的先人们的脉搏,听到历史的回响。

通过讲座,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建筑的形制之美,更探索到了其中历史与文化的深邃内涵。古建筑所承载的不仅是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技艺,更是那个时代的信仰与精神。它们历经风雨侵袭,见证时代变迁,却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古老土地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


独乐寺观音阁

本次系列八场讲座,带领读者从多重视角深入解读中华古建的历史与艺术,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宇宙哲思与人文情怀。我们走进北京老城,探寻老城区的历史脉络;探访故宫,解读皇家建筑的精巧构思与美好寓意;沿中轴线行进,剖析“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典范之作;漫步四合院,体验老北京生活的质朴真情;在文物、文字与文学中追寻古典建筑的身影,感受文化与建筑的深层融合之美;面对八十余载的建筑测绘图纸,惊叹于战火中保存下来的建筑测绘之精密细致。每一场讲座都是一次对中华古建筑不同维度的深度探索,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古建筑的厚重历史,赞叹古代工匠的创造力,发现东方建筑的独特美学。

现在,就让我们以文字为纽带,共同回顾这八场讲座的精彩瞬间,感受中华古建筑的无穷魅力。


“古建寻踪”系列活动回顾

第一讲:北京老城的形成与演变

北京建筑大学陈雳老师以北京老城区的地理环境、城市变迁、城门、中轴线及保护为线索,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北京老城的发展历程。


陈雳老师

北京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坐落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北京湾”中央盆地,这促使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得以形成。从辽、金、元、明到清,北京逐渐形成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尤其是元大都的建设为后世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北京城拥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体系,可分为城楼型和防御型两类城门,彰显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智慧。北京中轴线历史则可追溯至元大都时期,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完善,连接起故宫、天安门、钟鼓楼等重要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与皇权至上思想,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中枢与传承。


北京城的主要城门

北京老城的保护工作始于清末,朱启钤等有识之士对故宫等古建筑进行了保护和改造,梁思成的“梁陈方案”对后世亦影响深远;建国后,北京老城保护经历了多次规划和建设,成效显著,但也面临诸如胡同拆除、历史建筑修缮等挑战与问题。未来,北京老城保护工作需要在保护和建设中寻求平衡,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

第二讲:吉祥如意的故宫

“营造文库”出版品牌创始人之一秦子超老师,通过介绍故宫的建筑细节、发展历史建筑名称以及数字寓意等,阐释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皇权至上的诠释,以及对吉祥美好生活的追求。


秦子超老师

故宫居于中轴线中心,其建筑严格遵循古代“南北曲直,左右对称”的中轴原则,布局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思想。故宫宫殿的命名多取自古籍古诗,如太和殿、乾清宫、交泰殿等,表明了古代皇家追求吉祥之意。

故宫部分宫殿名称及其寓意

同时,故宫建筑设计还频繁运用象征性数字,三、五、六、九等数字在建筑布局和细节装饰中反复出现,尤其是“九五之尊”象征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宫中还有一些特殊建筑和习俗,如太和殿的“三交六椀”格栅、乾清宫的万寿灯、影壁上的宝相花、乾隆时期灯帘等,亦体现出皇权至上思想。


三交六椀菱花窗

第三讲:中国古代建筑木工工具的发展与演变

蓟州建筑学社与蓟州科技馆建筑分馆馆长范君老师以馆藏的一万余件营造工具为核心,讲述了蓟州建筑学社的成立背景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工具的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木作相关知识。


范君老师

蓟州建筑学社的成立,源于对传统建筑工艺传承的担忧;学社位于独乐寺附近,收藏有众多营造工具。工具发展对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有重要影响,正如西方绘画工具发展影响绘画风格,中国木工工具从鐁到刨子的演变则推动了家具审美从漆面修饰转向对木材纹理的欣赏。


各种木工工具

宋代《营造法式》将建筑整体及外观归为大木作,而门、天花、勾栏等附属物件则为小木作,二者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木料用材不同。古代经典的大木作工具依据其在木材处理和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可分为量划、定向、解木、砍斫、凿榫和平木工具。除了工具性用途,木工工具还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古代的斧子、锛子象征着皇权、秩序和力量。


榫卯结构的斗拱

第四讲:穿越北京中轴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想老师围绕北京中轴线,详细阐述了其发展历程、内涵意义、相关建筑以及与市井生活的联系,强调了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李想老师

作为北京城市的脊梁与灵魂,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朝的雏形、明清的定型,再到近现代的延伸,其长度和范围不断演变。中轴线是古代理想城市秩序的典范,建筑布局无不体现“建中立极,以中为尊”的规划理念,既传递了古代礼仪秩序,也蕴含了“中”和“和”的传统哲学思想。沿线的坛庙建筑,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等,则体现了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皇家门口的祭祀坛庙

同时,中轴线与市井百态并非遥不可及,前门大街、什刹海、钟鼓楼等地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老北京的繁华和烟火气。近期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不仅对于北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也让老百姓从中获得自豪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李老师呼吁大家珍视并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份文化遗产。

北京的老字号

第五讲:诗意的栖居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满老师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为线索,梳理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张满老师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古建筑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将西方建筑学方法引入中国,开创田野调查的先河,并编撰了《中国建筑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以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分期为框架,中国建筑历史分为上古或原始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时期和明清时期,各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如汉代的阙、魏晋南北朝的亭、辽金的独乐寺以及明清斗拱的变化等。


《中国建筑史》手稿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与建筑密不可分,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就出现过“亭”和“山门”。中国古代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取材方便、抗震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易燃、防潮性差等不足。同时,土木结构还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古人对生命轮回的理解。


亭、阁、楼、塔

第六讲 图绘中轴:北京城中轴线建筑测绘往事

测绘是保护世界遗产的第一步工作,对北京城中轴线建筑的保护工作亦然。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刘江峰老师通过展示中轴线建筑精美细致的测绘图,引出北京城中轴线建筑测绘背后的动人往事。


刘江峰老师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测绘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策划启动。1941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等人的努力下,完成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所有重要古建筑的测绘工作,共绘制了700余张图纸。这些图纸是北京建城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对中轴线古建筑进行全面测绘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祈年殿正立面图(1944)

此次测绘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重要依据,更在于体现了老一辈建筑学者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另一种方式抵抗外敌、保卫祖国文化遗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些珍贵的图纸成为北京古建筑保护、修缮和复建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太和殿外檐彩画

第七讲:故宫的装饰艺术

秦子超老师讲解了故宫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璀璨明珠,其装饰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故宫不仅是皇家的居所,更是一座汇聚无数艺术珍宝的文化圣殿。


秦子超老师

故宫的建筑装饰极具特色,五彩斑斓、在阳光下闪耀的琉璃瓦,以及精心雕刻、栩栩如生的门窗。故宫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人的卓越智慧与独特匠心。故宫的建筑命名、平面布局和装饰元素,尤其是门窗上的吉祥图案、影壁上的龙凤呈祥及石雕中的福禄寿喜,这些不仅美化了空间,更承载了深远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故宫的天花

此外,秦老师还通过生动描绘了帝王服饰、皇家婚礼和过年习俗等细节,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故宫,令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


乾清宫前的万寿灯

第八讲:漫话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典型的住宅形式,以其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制体现出中国北方端庄大方的文化风格。《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总编辑殷力欣老师围绕北京四合院展开讲述,内容涵盖其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及在城市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引领读者认识到四合院在老北京城市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及所承载的文化传统。


殷力欣老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