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音乐幼儿园:从一米出发,浸润“儿童友好”理念,让小场地迸发出大能量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从一米出发,浸润“儿童友好”理念,让小场地迸发出大能量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61所“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学校试点校”名单。这些学校立足儿童优先、突破重点,创新探索,努力构建对儿童成长更友好的政策制度、校园空间、服务体系和成长环境,收获了一批凸显儿童友好理念的学校建设成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市音乐幼儿园。
入园门厅处是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园级议事区”,走廊里一根根一米高的“音浪线”之下布满了孩子们可操作、可互动的装置,每个教室的角落里是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心声的“班本化议事角”,操场上有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沙水泥一体化”活动区域……走进位于中心城区、毗邻南京路步行街的上海市音乐幼儿园,记者看到,温馨亲切的空间里充满了“儿童友好”的氛围。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黄颖岚向记者介绍,教室小、走廊窄、户外空间有限是市区幼儿园共有的问题,音幼基于儿童立场,以“儿童友好”理念为指引,从“一米出发”,营造保障儿童权益、支持儿童成长的空间,让小场地不断迸发出大能量。
空间重置,回应一米高度
“在音幼人心中,有对‘一米高度’深刻的诠释。我们音幼的教师曾经聚在一起研讨过一个话题:‘孩子为什么要抱’”。黄颖岚介绍,老师们在探讨中发现,当老师蹲下身体,以孩子的视角高度来看周遭时,老师能够更加清晰地捕捉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原来,身高一米左右的孩子所看到的空间环境与成人大相径庭。音幼的空间应该是孩子的空间,置于空间中的材料与物品应该是幼儿唾手可得的高度。
一篇篇“假如我是孩子”的案例分享,一次次俯身以孩子的一米高度来验证器材的安全性、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构建高效的师幼互动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一米高度”,更是教师的心中对“一米高度”理解和践行。
教师以幼儿一米高度进行观察
记者看到,在音幼,空间中一米以下是孩子们随手就能触及的可操作、可互动、可选择、可替换的材料与环境。一米以上的是给予孩子们多元感受的各类大型艺术装置。“我们以‘音乐’为办园特色,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素养。通过这些艺术装置让孩子们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黄颖岚表示。此外,全覆盖的防夹手、上移的门把手、艺术的防护栏、对标的限位器、圆润的防撞角、亲肤的安全网等等措施皆为考虑到儿童安全需求的实时保障行为。
2024年暑假,音幼根据幼儿“高质量户外2小时活动”的需求,对有限的户外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率先打造了“沙水泥一体化”幼儿户外活动场域,让2-6岁的幼儿都能够在丰富的户外空间中亲近自然、挑战自我、尽情结伴嬉戏。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
如今,音幼的孩子每天行走在各个场域间,与自然共生、与文化互动、与音乐共融。拾阶而上,孩子们的视线聚焦在林间的鸟鸣中、城市的剪影中、太空的未知中;寻音而至,孩子们的目光落在了经典动画的角色里、传统戏剧的服饰上、中华书画的运笔中;自由活动时,孩子们驻足于“四小天鹅”“春江花月夜”“赛马”等中外名曲的音乐故事前,也会相约在音乐天地中分享对各地音乐厅的了解。
全天候、浸润式的环境支持,让每一个进入音幼的孩子都频密地与音乐环境共融、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力、表现力。音幼的园舍非常小,但是空间重置后,儿童一米视角所及之处皆是探究全域的成长资源。
载体创新,具象一米声音
每天,在音幼校园里频繁出现的都是孩子们的声音。“她们用笑声表达愉悦、用哭声表达需求、用语言表达想法,这是我们幼教人再熟悉不过的声音。”黄颖岚介绍,在音幼的园舍内,保留着很大一部分空间,让每一个有想法的音幼娃都能大胆表达,大事儿、小事儿都能有趣地开展讨论与决策。
音幼入园门厅处的“小音小乐议起来”是一个“园级议事区”,9月的“台风来了怎么办”、10月的“寻找秋天的气味”、11月的“向消防员叔叔学本领”……一学期里的节日活动可以由孩子做主来策划、每个月里感兴趣的大事件可以由孩子来发起。
小音小乐“议”起来版面
每个教室都藏着“班本化议事角”。托班“叽里咕噜有话说”藏在教室里的一个小角落里,宝贝们按按点点,听听爸爸妈妈的声音、录下自己的嗯呀学语。小一班的“你说我听,一起看”则是孩子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后及时用语言表达、用线条涂鸦的表达区域,也是他们对事件的回溯方式之一。小二班“小口袋大秘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迷你口袋书。教师们用镜头记录每个瞬间,用点读笔录下孩子的户外小故事,把成长的每一步都放进自己的记忆宝库中。
中一班的孩子人手一个“故事盒子”,孩子们通过画画、折折的方式分享快乐和心情。中二班的“蓝色万‘话’盒”像一颗颗闪耀的蓝宝石,蕴藏着孩子们随时随地萌发出来的无限奇思妙想。大一班的宝贝心事都在“小美满收集处”陆续集结。大二班老师在“悄悄话角落”里用心倾听孩子们偶尔的烦心和开心的欢笑。大三班的邮筒收集的是孩子们每个阶段“写给自己的信”,有关成长的、有关心情的、有关伙伴的都在这里被一一解读。
“一对一倾听”环境
在每一个“一对一倾听”的区域里,是音幼人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而创设的具象化“一米声音”环境。这里留下了孩子们对自己的肯定、对同伴的认同、对问题的解惑、对决策的自信。在这里,孩子们的声音被具象化,孩子们发声的过程被记录,孩子们的一米声音更能够时时来回顾。
保教融通,辐射一米关爱
“学前教育既要向下扎根,更要向上生长,我们注重开展幼小衔接。在创建儿童友好学校的过程中,我们音幼人越来越感受到学前教育所特别需要的温度。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应该是近距离频密发生着的。”黄颖岚介绍,如今,音幼在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心理的呵护。
音幼的教师们,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创设了一个表达真实情感的心情小屋、信任小屋,这里折射出教师对关爱儿童的认知内化。一个小帐篷、一个小树洞、一支录音笔、一个小靠垫、一个发泄物、一个小布偶、一个心情球,满足的是孩子的安全需求、记录的是孩子的倾诉需求、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需求。“我们希望,这些心情小屋可以成为最有温度的情感交互地和心灵安抚地。”黄颖岚表示。
针对大班学生,音幼还特别开展了一系列让孩子们宣泄“坏心情”的措施并开辟了相应的场域。在音幼三楼走廊的一个角落里,大班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阅读有关幼儿心情的绘本、读物。这里还有有趣的心情球,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坏心情画在球上,而后丢在“坏心情垃圾桶”中。“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可以把坏心情扔掉。和坏心情告别是一种能力,在音幼,我们希望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做好幼小衔接。”此外,据黄颖岚介绍,在音幼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和行为指导。
满足不同年龄幼儿心理需求的心灵小屋
在音幼的每个活动室里,有“保护视力”的微型场域,这是保教融通的主战场。教师、保育员与保教人员协力开发了各类“护眼游戏”,各类互动材料散落在孩子们的一米范围之内。不经意间,孩子们已经获得了保护视力的有趣方式。
盥洗室是孩子们一日活动中经常会去的一个共用空间。音幼一改以往幼儿盥洗室千篇一律的风格与布局,将生活习惯养成、探究兴趣萌发、环保理念内化、养育行为渗透、生命教育延展都融入到盥洗室空间的创意中。热气球、兔乐园、云朵屋里给到低幼的孩子自我如厕时足够的安全与温度。置身蓝色系的水世界,孩子不仅能够看到废水循环利用和水利发电的科技亮点,也能够运用电子雾化玻璃学着保护自己的隐私。在乐精灵的大耳机样式的洗手台前,孩子们可以唤醒天猫精灵,让美妙的旋律陪伴整个盥洗过程。绿森林、太空站、科考站中,则用感应光带、半透明“雪屋”暗示孩子们学会等待与守规。小小一方盥洗室,体现出音幼高品质的环境创意。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个性化盥洗室场景
影响儿童一生的“食育”理念,巧妙地通过儿童餐厅环境悄然隐含在孩子们的就餐空间之内。保教联动机制运作的“移动小厨房”让孩子们吃出健康,拓展幼儿个性表达的“美食音乐吧”让孩子们吃出高雅,运用家园共育途径使得五味具象化的“美食博物馆”更是让音幼孩子吃出了文明。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幼儿餐厅环境
音幼的课程环境因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断释放着育人功能,每一天都在这里发生着创意赋能教育的温情故事。“我们承载和呼应每一个幼儿成长的张力与诉求,助力孩子未来的幸福成长,助推更多‘有意义的教育’发生,这也是我们儿童友好学校建设的深远意义。”黄颖岚表示。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