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上古异兽:軨軨、兽身人面神、䍶䍶、居暨
《山海经》上古异兽:軨軨、兽身人面神、䍶䍶、居暨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地理志,其中记载了众多神秘的上古异兽。这些异兽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往往与自然现象、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为您介绍四种独特的上古异兽:軨軨、兽身人面神、䍶䍶和居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独特魅力。
軩軨
《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如下:“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外貌:軨軨的形状像普通的牛,但身上却布满了老虎一样的斑纹,这些斑纹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每一块斑纹都蕴藏着无尽的秘密和力量。
声音:軨軨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或者说它的叫声便是自身名称“軨軨”的读音。
栖息地:軨軨生活在空桑山中。东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空桑山,北面临近食水,在山上向东可以望见沮吴,向南可以望见沙陵,向西可以望见湣泽。
神秘预示:軨軨的出现与天下大水有着神秘的关联。《山海经》中提到:“见则天下大水”,意味着每当軨軨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水灾。因此,軨軨也被视为水灾的预兆或警示。
軨軨
- 軩軨 / 山海经
昆虫说:有观点认为軨軨可能并非真正的兽类,而是一种昆虫——桑虎天牛。桑虎天牛形状似牛(因其两长角似水牛角,故民间有“水牛”之称),翅上有虎斑(纹),与《山海经》中軨軨“状如牛而虎文”的外貌惊人一致。同时,桑虎天牛的出现也与下雨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与《山海经》中軨軨“见则天下大水”的记载不谋而合。
神话与现实:尽管存在这样的现实解读,但軨軨作为《山海经》中的神兽,其形象和象征意义更多地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它不仅是水灾的预兆,更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界敬畏和征服自然决心的体现。
山海经
軨軨
象征意义:軨軨作为《山海经》中的神兽之一,其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表现:軨軨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軨軨的身影及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兽身人面神
《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䃌(yīn)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gé)。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形象特征:兽身人面神,顾名思义,具有兽的身体和人的面孔。具体来说,它们的身体通常是野兽的形状,如豹子、牛等,而头部则是人的面孔,有的还长着与野兽相似的角,如麋鹿的角。
出现地点: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兽身人面神主要出现在《东山经》所描述的山脉中。这些山脉包括空桑山、曹夕山等十七座山,这些山的山神都是兽身人面的形象。
神秘寓意:兽身人面神的形象在古代神话中具有特殊的寓意。一方面,它们可能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中野兽的敬畏和崇拜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些神灵也可能代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信仰,是古代人民祈求平安、丰收等愿望的象征。
祭祀方式: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祭祀这些兽身人面神的方式。通常是用一只鸡作为祭祀用的有毛动物(即祭品)进行祈祷,同时还会用一块玉璧作为系在山神颈部的饰物,祭祀完毕后将其埋入地下。
兽身人面神
䍶䍶
出处:䍶䍶(dòng)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日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其鸣自訆(xiào)。”
一、基本特征
外貌:䍶䍶的形状像羊,但只长着一只角和一只眼睛,且这只眼睛位于耳朵的背后。其整体形象独特而奇异。
䍶䍶
䍶䍶
叫声:䍶䍶发出的叫声就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即“䍶䍶”。
栖息地:䍶䍶生活在泰戏山上。据《山海经》描述,泰戏山位于空桑山再往北三百里的地方,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
䍶䍶
1
䍶䍶 /山海经
吉祥与凶兆:关于䍶䍶的象征意义,存在不同的说法。一说䍶䍶是吉祥之兽,它的出现预示着当年会获得丰收;另一说则认为䍶䍶是兆凶之兽,一旦出现,皇宫中便会发生祸乱。
图本差异:在不同时期的《山海经》图本中,䍶䍶的形象也存在差异。例如,在明万历二十一年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中,䍶䍶被描绘成一副绵羊的模样,独目生于耳后,身后还有一条马的尾巴;而在光绪二十一年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中,䍶䍶的一只大眼则长在脖子上,以示独眼生于耳后。
山海经
䍶䍶
神话传承:作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之一,䍶䍶的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古代神话传承中的重要元素。
艺术表现:䍶䍶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䍶䍶的身影及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居暨
居暨出自《山海经·卷三·北山经》原文记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
外貌:居暨的形状像刺猬,但全身长着红色的毛。其整体形象独特,结合了刺猬的外形和红色的毛发特征。
居暨
居暨
声:居暨发出的叫声像小猪在叫,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栖息地:居暨生活在北山山系的梁渠山上。据《山海经》描述,梁渠山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居暨
山海经
居暨
在清代的不同版本中,居暨的形象存在差异。例如,汪绂编纂的《山海经存》中,居暨的形象与《山海经》原文记载一致,像只刺猬。而根据郭璞笺注的《尔雅》而镌刻的《尔雅音图》中,居暨则更像一只体型硕大的老鼠,毛如刺猬。此外,在《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中,居暨的形象又被描绘成类似狸猫的动物。
居暨
1
居暨 /山海经
神秘色彩:作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野兽之一,居暨的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居暨的形象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居暨的身影及其独特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