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打造多元形式“文化+思政”育人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打造多元形式“文化+思政”育人实践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4eb25de4b088b84a0c20a5.htm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各种文化思想、道德观念和精神观念的总和,涵盖“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竭诚相待”的友善精神、“无信不立”的诚信精神,以及“夙兴夜寐”的敬业精神等。实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充分体现出研究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思政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增加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化专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通识教育水平;组织开展多元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思政教师可补充大运河文化、都江堰文化等专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科技成果。包括北宋发明的闸室技术,至今仍应用于三峡水利工程中;大运河建设中高精度利用等高线水文地理科学的原理,至今仍具学术研究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孕育出的天府水文化、宗教、人文思想等。针对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政专业教师可补充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等专题教学内容,如《赵氏孤儿》《四郎探母》赏析和舞台剧表演,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此外,思政教师还可补充“老人摔倒扶不扶”“诚信考试”等社会热点,让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政理论知识发表独特见解,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结合,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高校思政教师应组织开展多元形式的“文化+思政”育人活动,以学生的“知行合一”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整体而言,思政教师可以将文化实践教学穿插至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以“诚信”“爱国”为主题展开辩论。要求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晋商文化、徽商文化和韩信报恩、岳飞精忠报国等案例,理解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高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结合思政教学知识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思政教育评价考核的重要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教师应“会选、会用、会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实际、课程教学等,挖掘思想、语言、音乐、民俗等领域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助力学生实现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