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司马懿的权力之路:《军事联盟》中的历史与艺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司马懿的权力之路:《军事联盟》中的历史与艺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2600953_122113489

《军事联盟》从人性细致和微观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司马懿形象。他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有血有肉、有抱负的政治家。剧中司马懿展现出隐忍、蛰伏、智慧等多面性格。

在《军事联盟》中,司马懿的多面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既有隐忍蛰伏的一面,又有智慧果敢的一面。

司马懿的智慧在剧中随处可见。他出生于儒学家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年轻时虽无心从政,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谋略。在月旦评会上,他与杨修激辩,驳得杨修哑口无言,在曹操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救父兄,他上下奔走,分析时局,点出利害关系,与荀彧设局假死引杨修自招。面对曹丕的举荐,他诚惶诚恐地婉拒,为躲避入仕令自断双足,展现出不愿屈居人下的傲骨。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 “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 “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但司马懿却通过勤于职守,废寝忘食,让曹操安心。

司马懿的隐忍也是他性格中的重要一面。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听信郭嘉的临终遗言,对司马懿 “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之”。曹操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然而,司马懿却能在曹操的多次试探下掩盖自己的野心。刚开始审时度势,不肯为曹操所用,于是自断双腿,卧床在家。面对杨修等人的 “粗针验伤”,也面不改色,没有流露出一丝疼痛的感觉。曹操评价他野心太大,而一个人能忍多深,就证明他的野心有多大。

还有 “忍辱受衣” 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隐忍。诸葛亮用激将法,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想逼迫他出来迎战。但司马懿却淡定地笑了笑,还打赏了去送衣服的使者。他深知如果此时暴跳如雷就去迎战,那就正中诸葛亮下怀,所以他选择了隐忍,不被诸葛亮的计谋所左右。

司马懿的性格外宽而内忌,多疑而又能灵活处理危机。他出生名门,年少成名,有几分傲气。但他识时务,不会为了逞一时强而断了自己的前途。在朝政上,他聪明聪慧,得到帝皇的喜爱与信任。

在《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性格刻画也存在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比如在曹植夜闯司马门,司马朗获罪下狱时,司马懿主张为曹植求情,这在现实中似乎不太符合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行为。还有曹丕逼司马懿纳妾时,他宁可抗旨辞官也要维护与张春华的 “一夫一妻”,虽然有人解释这是欲擒故纵之计,但也显示出剧中对司马懿性格的刻画存在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正是这种多面性格的展现,使得司马懿这个角色更加立体、真实。他不再是历史书中那个单一的军事家或政治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人。《军事联盟》通过对司马懿性格的细致刻画,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司马懿形象,也让人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司马懿在曹操当权时期,虽由公侯世家出身加入曹操阵营,但未受重用。然而,在曹操决定重大问题时,他总能提供正确决策意见,显示出智慧和战略眼光。

曹操征讨张鲁时,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 但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 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后来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为没能进攻蜀地而后悔,而司马懿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却是更进一步。

在曹操得到汉中后,马上率军进攻孙权,司马懿再次跟随,结果大败孙权。大军回军之后,孙权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上啊!” 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 曹操虽然最终没有称帝,但司马懿此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认为司马懿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

曹操在汉中之战中败退后,关羽趁机率军北伐,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曹操都打算迁都避其锋芒。就在此时,司马懿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司马懿虽有谋略,但在曹操时期未受重用,一方面是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另一方面曹操对司马懿心存疑虑。曹操认为司马懿有 “狼顾之相”,野心勃勃。曹操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早就看出司马懿不是一般的人。当曹操眯起眼睛叫了一声 “仲达”,此时的司马懿身体没动,只回头看了一下,曹操愣了一下,眼中有杀机,而后一句 “没事了,你走吧”,这让曹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曹操非常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 “狼顾之相”:就是回头看人时,身子朝前不动,脑袋 180 度向后转。这类人有野心。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后一身冷汗。这不就暗指了司马懿一家吗?而且这梦境就是指马家要吃了曹家吗?曹操感到不对,就把太子曹丕叫来,让他多多注意司马懿,因为此人野心不小。

曹操虽然对司马懿有所忌惮,但又惜才,没有杀他。而司马懿也深知曹操的疑虑,做事小心谨慎,就连喂马的小事也亲力亲为,目的就是让曹操相信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狼顾之相的人。同时,司马懿也选择了隐忍,在曹操的多次试探下掩盖自己的野心。刚开始审时度势,不肯为曹操所用,于是自断双腿,卧床在家。面对杨修等人的 “粗针验伤”,也面不改色,没有流露出一丝疼痛的感觉。曹操评价他野心太大,而一个人能忍多深,就证明他的野心有多大。

司马懿的权力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夺嫡之争

在曹丕与曹植太子之争中,司马懿与杨修分别辅佐各自主子。司马懿深知这场夺嫡之战的关键在于谨慎与隐忍。他观察到曹操虽对曹植的才华颇为欣赏,但也在不断考量着两位儿子的综合能力。司马懿巧妙地利用荀彧和崔琰,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使曹操逐渐认识到曹丕的稳重与担当。他深知曹操重视臣子的忠诚与谋略,于是引导曹丕在曹操面前展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和对父亲的敬重。最终,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在这场激烈的夺嫡之争中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1. 辅助曹丕

司马懿成功将曹丕扶上太子之位后,继续辅助曹丕对抗曹操。曹丕虽贵为太子,但仍面临着曹操的猜疑和压制。司马懿深知此时不能急于求成,他以退为进,建议曹丕在曹操面前保持低调,展现出对父亲的顺从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司马懿在暗中为曹丕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地位。曹丕临终时,鉴于司马懿的忠诚和才能,将他列为托孤大臣。

  1. 应对曹叡与诸葛亮

曹叡掌权后对司马懿产生猜疑,这让司马懿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同时,司马懿面临诸葛亮这个强大敌人。诸葛亮足智多谋,多次出兵北伐,给曹魏带来巨大压力。但司马懿凭借长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逐渐摸透了他的战略。他深知诸葛亮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司马懿采取保守战术,坚守不出,与诸葛亮进行持久战。他的这种策略虽然遭到了部下的不满,但却得到了皇帝曹叡的支持。曹叡深知司马懿的战略意图,认为坚壁清野是对抗诸葛亮的最佳战术。最终,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而曹叡也在不久后去世。司马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架空了魏室。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为司马家族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联盟》以维持门阀政治的月旦评为切入点,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元素,直击三国时代历史核心问题。剧中通过月旦评这一平台,展现了九品中正制加持下的世家门阀制度复兴。月旦评在历史上是世家大族推举年青贤才的途径,在剧中,司马懿与杨修在月旦评上的精彩论辩,不仅凸显了东汉世族的儒家文化属性与曹操所秉持的名法观念之间的冲突,也意味着东汉儒家世族向魏晋儒法世族的转变。

此外,剧中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例如,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杀献帝的董夫人于堂前,囚百官于阶下,展现了政治瞬息万变的局面以及曹操雷厉风行的时代影响。而曹丕与司马懿的君臣关系,则反映了世族门阀政治的确立,是东汉世族家族从家臣制向君臣制转变的过程。

在政治派系对决方面,衣带诏事件后,司马懿为营救其父司马防,投靠曹操集团中的文官世族集团 —— 颍川世族集团的代表荀彧。曹操当年两大重要谋臣郭嘉和荀彧,分别代表了寒门和世族,与司马懿家族的地位相互呼应。司马懿在运筹帷幄之中,选择与郭嘉保持友好,但主要拜服于荀彧门下,为其之后的政治博弈添加筹码。

《军事联盟》打破了传统历史剧 “宏大叙事” 模式,着重关注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增加喜剧色彩的家庭生活描写,同时融入权谋对峙关系,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

在生活细节方面,该剧将历史记载与人物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华佗的麻沸散及古代外科手术与张春华的难产,华佗的五禽戏与司马懿的每日晨练,曹操的节俭与清汤蔬菜汤饼以及曹丕对葡萄和弹棋的痴迷等。这些细节处理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展现了远离 “宏大” 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三国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

家庭生活描写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自曹操去世后,剧中大量的家庭生活描写以及渲染的喜剧色彩虽遭来了一些争议,但也为剧情增添了别样的韵味。这种描写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的严肃氛围,让观众看到了历史人物在家庭中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权谋对峙关系错综复杂,是该剧的核心艺术表现之一。剧中的政治权谋对决涉及君臣关系对决、政治派系对决及其延伸的曹操王位继承权的对决。这种权谋对峙关系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也凸显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谋略。例如,司马懿与杨修分别辅佐曹丕和曹植,在夺嫡之争中展现出的谨慎与隐忍、智慧与策略;司马懿在辅助曹丕、应对曹叡与诸葛亮等过程中,凭借长寿和智慧,在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中逐渐摸透战略,采取保守战术,坚守不出,与诸葛亮进行持久战,最终成功架空魏室,为司马家族日后的崛起奠定基础。

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的确展现出了复杂多面的形象。他一心为国为民,有着远大抱负,一生都贯穿着一个 “忍” 字。司马懿辅佐了三代君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消除君王对他的猜忌,最终成为了人生赢家。

司马懿出生于名门望族,年少成名,有几分傲气。但他识时务,不会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断了自己的前途。在朝政上,他聪明聪慧,得到帝皇的喜爱与信任。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在多个历史事件中得以体现。例如,在曹操征讨张鲁时,他准确地分析局势,提出趁机进攻蜀地的建议,虽未被曹操采纳,但后来曹操也为没能听从他的计策而后悔,这使得司马懿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更进一步。在曹操得到汉中后进攻孙权以及关羽北伐等事件中,司马懿都能及时提出正确的决策意见,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然而,司马懿也并非完美无缺。有史料记载,司马懿虽然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但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不得不暂时委身,装出恭敬的样子,内心深沉,善于韬光养晦。在感情生活方面,他对妻子张春华的态度也饱受争议。在移情别恋柏夫人后,他对张春华恶语相向,甚至逼得张春华以死相抗,这与曹操对结发妻子卞夫人的相敬如宾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司马懿的形象既有其光辉的一面,也有其阴暗的一面。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治国理政、用兵谋略上难分伯仲。但两人的历史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出身方面,司马懿的父亲是京兆尹司马防,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青州泰山郡丞,且诸葛亮父亲去世早,跟叔父讨生活。相比之下,司马懿出身更好。

在天资方面,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虽当时人莫之许也,但有徐庶等好友认为他确有其才。司马懿则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还受到崔琰的夸赞。两人天资难分高下。

在出道方式上,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答应出山,而司马懿是在曹操的恐吓下才出来当官。显然,诸葛亮更高明。

在治国能力上,诸葛亮治国能力属于中国历史的第一档次,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而司马懿除了执行屯田之策外,在治国上没有建树。毫无疑问,诸葛亮胜。

在军事能力上,诸葛亮战略上积极,战术上保守,以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寻求自保,先发制人,虽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但也是无奈之举。司马懿战略上保守,战术上积极,利用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采取 “拖” 字决,同时积极打击蜀汉有生力量,两人都采取了最适合自己的战略和战术,可谓平手。

综合来看,在出身上,司马懿胜;在出道上,诸葛亮胜;在天资上,平手;在治国能力上,诸葛亮胜;在军事能力上,平手。司马懿获一胜,两平;诸葛亮获两胜,两平。诸葛亮小胜。而且虽然司马懿在出身上获胜,但从奋斗的角度讲,诸葛亮出身不如司马懿,但通过奋斗达到了丞相的高度,人生的竞赛要比司马懿艰难,所以,诸葛亮比司马懿出色似乎更加合理。

此外,在品行方面,诸葛亮忠贞为国,廉洁自律,为官廉洁,以 “淡泊宁静” 教育其子,恪守忠贞为国、不为己谋私的准则,严于律己,马稷失街亭主动自降三级。而司马懿在这方面的记载相对较少。在后世评价中,人们以足智多谋夸赞诸葛,而却用狡诈阴险评价司马。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还是文人笔下儒家政治理想的寄托,也是平话艺术塑造下神仙化的军师。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形象则较为复杂,既有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司马懿和诸葛亮虽然在某些方面难分伯仲,但在历史形象上却截然不同,诸葛亮千古流芳,而司马懿则褒贬不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