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2SED2H705564P2L.html?spss=dy_author

在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供应与管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长平之战到官渡之战,再到松山之战,无数战例证明了断粮对军队的致命影响。本文将通过多个历史战例,详细阐述粮草在军事行动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古代粮食运输的困难和损耗情况。

在封建时代,作为臣子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救驾之功,而两军交战最厉害的计策就是绝粮之计。因为一旦军粮断绝,再厉害的武将也无计可施。古代因缺粮而导致失败的最著名战例,就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当时赵军主力40万人被秦军团团围困46天,赵军断粮46天,饿到了自相残杀、互吃的地步。《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火烧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洪承畴在松山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粮道被掐断,不得不投降皇太极的。

俗话说,兵车未动,粮草先行。一支数万大军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粮草,如果粮草不足,这支军队的自行崩溃的是必然的,只要三天无粮,就会不战自乱。《孙子兵法》记载:“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草庐经略》则强调,围城时要用三招,即筑墙围困,夺其粮草,断其粮道。野战时也要三招,即“深入夺粮”“断绝粮道”“饿敌必击”。可见在古代,军事家对粮草问题的重视度是极高的。

在古代战争中断敌粮道,让敌人不战自乱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做法,因此这种计策备受军事大家的重视。因为断敌粮道是最阴险的计谋,很多大军并不是在战场上失败的,而是被饥饿打败的。但真要是成功做到这一点,可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断人粮道者必然全力保证自己粮道的畅通,而且会以假粮道引诱敌方追击,并设下埋伏。

既然如此,军队出征前应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粮食的储存、运输、分配、煮熟都是重要的军事课题。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粮草供应困难,而司马懿就是依靠拖延战术将诸葛亮活活拖死了。在古代粮食的转运十分困难,最先进的运输方式也不过是骡马运输,而且道路条件也很差。还要保证运输人员口粮,另外,运输过程中的粮食保管也很不可靠。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是现代人根本难以想象的。可以说运输一万斤粮食,损耗大概就得一多半。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军的后勤条件十分艰苦,运输粮食的方式十分原始,主要依靠的还是民夫的背负。按照他的记录,一个士兵身上可以带五天干粮,一个随军民夫则背负六斗米。以一个民夫支持一个士兵来计算,一波次的民夫可以支持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十八天的军事行动。朝廷要出动十万大军出征,基本需要有三十万民夫支持大军的后勤行动。宋朝一支步兵为主的部队,每日40公里的行军计算,这支十万大军的行动极限是640公里。要知道,宋朝可是封建时代最富裕的差朝代了。《旧唐书》记载,大将李靖征突厥时,单程行程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途中粮食损耗高达百分之九十,损耗最大的部分是民夫自己的伙食,毕竟民夫吃不饱,根本无法背负沉重的粮食前进。另外,途中降雨导致的粮食腐烂、路途中被麻雀老鼠吃掉等等,都会造成粮食在运输途中的大量损耗。

正是运粮的巨大成本,让很多人产生了“因粮于敌”的想法,实际上这也很难。《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之策。就是就地筹粮,但是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毕竟敌国不可能老老实实把自己宝贵的粮食给你吃的。一旦打起来,敌人必须坚壁清野。

说白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拼的就是经济实力,看谁能死靠到底。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队,如果吃不上饭,后勤补给不上,距离失败也不过是一步之遥。日本二战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崩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