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炯昊评《上海漂移》|人文主义规划师的都市漫游与跨界思考
蔡炯昊评《上海漂移》|人文主义规划师的都市漫游与跨界思考
《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蔚镇的新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上海近三十年来的城市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记忆。作为一本由规划学者撰写的著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其对城市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
上海:两种怀旧
在探讨上海的城市变迁时,作者引用了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和沈从文的家信,描绘了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怀旧记忆,到九十年代的市场化繁荣,再到当前的城市更新,上海的城市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建筑形态上,更反映在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中。
废墟漫游
作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城市废墟上,认为这些看似被遗忘的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通过引用本雅明的“游荡者”理论和德波的情境主义,作者强调了废墟探索对于理解城市变迁的重要性。废墟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遗存,更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
人文主义的规划研究
全书共分七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废墟的意义。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理论反思,展现了废墟探索者的精神世界。在第二章“废墟之城-时间之城”中,作者引用了豆瓣“佛跳墙废墟探索”小组的案例,揭示了废墟探索亚文化群体的精神面貌。在第三章“穿越景观的迷雾”中,作者回溯了巴黎情境主义者和东京路上观察者的实践,探讨了反抗景观化都市的可能性。
“漂移”与反思的价值
作者在书末重申了本书的主旨:城市规划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通过“漂移”的方式,人们可以在城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记忆。这种反思对于理解城市更新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语
《上海漂移》一书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城市废墟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变迁的研究著作,更是一本探讨城市文化记忆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作品。对于城市规划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