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曲评杂谈|如何正确打开春晚相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曲评杂谈|如何正确打开春晚相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bgc.scol.com.cn/news/5982927


图1:相声《精准推送》演出照

春晚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国老百姓最不可缺少的一顿年夜饭,从曾经央视春晚一枝独秀到今天给卫视春晚百花齐放,相声无疑一直是这顿年夜饭里最重要的大菜之一。但近几年,春晚上的相声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引起热议争议。

乙巳年春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姜昆先生的《精准推送》与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最具争议性的相声就是岳云鹏老师的《我们一起说相声》。咱们就从前两个作品试着分析,春晚相声的正确打开方式,到底什么样的相声才适合春晚年夜饭。

坚守传统技法,彰显艺术本色

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技法。但随着主流传播媒介由大荧幕变成小屏幕,越来越多演员为了适应新节奏,开始不再遵守“三番四抖”的艺术规律,试图以网络热梗、强行互动等各种方式一步到位,反而导致相声作品支离破碎。这种作品,往往看短视频切片(加了效果笑声)好像说了一些热点,真正欣赏作品就不知所云了。

相声包袱有其基本规律,例如“三番四抖”,它犹如包袱的骨架,撑起了相声的结构,让笑点层层递进,最终爆发。在《精准推送》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作品通过大数据专员与“姜昆”的三次重复问答(“转发”“点赞”“关注”),层层铺垫逻辑惯性,最终以“收藏老太太”的荒诞抖开包袱。这种设计不仅复刻了传统相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幽默逻辑,更巧妙地将矛头指向数据滥用时代的隐私焦虑。反观《一个大瓜》,冯巩团队以“绕口令”式密集语言轰炸(如“扣大花活河蛤蟆”“雇童工扒葱”),结合“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凝练表达,将网络谣言的荒诞性与破坏性浓缩于笑声之中。可见,传统技法并非“老古董”,而是等待被现代议题激活的密码。

这些传统技法的坚守与运用,是相声艺术得以延续根基的关键,也是春晚相声能够触动观众心灵、引发共鸣的重要因素。


图2:相声《一个大瓜》演出剧照

紧扣时代脉搏,回归相声的本质与时代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相声作品总能敏锐捕捉时代热点,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方式进行呈现,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社会现象,感悟生活百态。

《精准推送》便深刻洞察了当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推送乱象,通过“姜昆”与“小额戴”及大数据专员之间的斗智斗勇,将生活中常见的诈骗套路、数据隐私问题等融入其中。作品中的“小额贷”实为“小额高利贷”,大数据推送背后隐藏着割韭菜的套路,这些讽刺与揭露,让观众在笑声中看清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起到了警示与教育的作用,使相声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从艺术表现来看,《精准推送》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在形式上展现了相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姜昆与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等年轻演员的合作,使得作品既有传统相声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幽默感和节奏感。这种跨代合作不仅体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也展示了相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精准推送》在讽刺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观众的人文关怀。它没有简单地批判社会现象,而是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导观众思考问题,并呼吁大家增强防范意识。

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这部作品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回应了冯巩近期遭遇的网络谣言,并巧妙地将这些谣言融入到相声情节中,形成了一种自嘲与反讽相结合的效果。冯巩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将网络谣言带来的困扰转化为一种娱乐效果,既缓解了自身的压力,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与趣味。

从艺术效果来看,《一个大瓜》虽然没有《精准推送》那样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但它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冯巩利用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将相声表演中的语言游戏和肢体动作发挥到极致,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娱乐性,又不失思想性。

塑造鲜活真实人物,展现生活百态

人物是相声作品的核心,鲜活而真诚的人物形象能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在《精准推送》中,姜昆先生他以“我不上这个当”为座右铭,面对大数据专员的轮番“进攻”,始终保持警觉与理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机敏,一次次识破对方的阴谋。这不像很多人对喜剧的惯性思维,认为要让主角扮傻扮丑去适应主题去制造笑果。姜昆先生这一处理,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大多数老百姓在网络时代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体现了普通人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的清醒与坚韧,才能真正激发观众的共鸣。讽刺坏人不良行为不一定要让好人上当受害,把真实的人物鲜活展现出来,把生活百态提炼到舞台上就完全能引起共鸣了。

《一个大瓜》中的人物形象同样生动鲜活。从热情敞亮却差点被谣言中伤的孩子父亲,到善于“解读”却常常歪曲事实的主播,再到爱看热闹却不明真相的美食街群主,这些人物形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和周围的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作品展现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真诚是必杀技,真实也是文艺作品人物鲜活的底色,只有演员在台上真诚地和观众进行交流时才能打动观众。

创新与经典的对话,在巨匠背影下开辟新径

将《精准推送》《一个大瓜》置于相声史脉络中,可见其对马季经典的创造性呼应。《宇宙牌香烟》以单口推销摹拟解构商业骗局,《精准推送》则借群像交锋揭示技术骗术,二者均以角色化表演构建讽刺框架;《五官争功》通过器官拟人化讨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一个大瓜》则以多角色谣言链隐喻信息社会的群体盲动。不同的是,新作更注重理性思辨与现实介入——《精准推送》中“姜昆”的全程理性,打破了传统“丑角”被动受嘲的套路;《一个大瓜》引入自媒体、直播等新媒介符号,让讽刺更具时代颗粒感。这种“守正创新”,印证了曲艺理论中“口语性”的本质:相声的“说”,既是形式载体,更是思想表达的通道,唯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说”的内容,才能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持续发声。

春晚相声的未来,应注重文化内涵

通过姜昆先生的《精准推送》和冯巩先生的《一个大瓜》,我们可以看到春晚相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两种路径。一方面,相声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问题,这不仅是相声艺术的责任,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相声也需要保持娱乐性,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是相声艺术长久发展的基础。

对于未来的春晚相声创作,建议创作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回归传统与创新结合

近年来,春晚相声面临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导致其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受到质疑。例如,有观众指出,部分相声表演过度依赖夸张的表演和刻意的情节设计来博取笑声,而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映。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建议相声创作应回归传统艺术,尊重艺术规律,同时结合现代元素,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1. 加强讽刺性与贴近生活

相声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核心在于讽刺与幽默。然而,当前春晚相声在创作上存在“快闪点”和情节推进的局限性,题材审查也限制了其讽刺性和思想深度。对此,建议相声创作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增强讽刺性,并尝试将贴近生活的题材融入其中。

  1. 保持艺术纯粹性与文化传承

尽管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跨界合作和现代元素的加入也可能使相声失去其传统纯粹性。因此,在创新的同时,春晚相声需要确保不偏离相声的本质——即通过幽默和智慧传递正能量。

  1. 避免审美疲劳与低俗化

相声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同时避免陷入“审美疲劳”或低俗化的陷阱。例如,一些观众认为春晚相声过于追求搞笑效果,而忽视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因此,相声创作者应在“打内”(适应受众欣赏情趣)和“打外”(避免低俗或庸俗)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曲艺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逗人发笑的语言游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姜昆先生和冯巩先生的这两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质。

结语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两个作品的主角姜昆先生和冯巩先生,一个年过古稀,一个年近古稀,仍然在用自己的行动和创新的作品带领着年轻的相声演员给相声在春晚争取一席之地。这体现了一个行业的深度,正因为相声这个行业有传承和创新的传统,又有两位先生的表率作用,才让人看到了相声未来还有更多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