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言暴力与离婚的应对方法
认识语言暴力与离婚的应对方法
语言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常见形式,它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本文将探讨语言暴力的定义、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应对语言暴力,包括将其作为离婚的理由。
1.语言暴力的定义与家庭中的实例
根据卫生福利部的统计,2023年上半年家庭暴力案件通报数达到132,147件,这些案件包括婚姻或离婚中的暴力、同居关系暴力、儿少保护、亲属虐待等。这数据揭示了家庭暴力仍是当前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1)语言暴力定义
语言暴力是指通过语言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嘲笑、恐吓等行为,这些行为旨在精神上压迫或控制受害者,甚至可能包含威胁使用肢体暴力。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不仅让受害者感到不适,长期下来更会影响身心健康,导致情绪崩溃、睡眠问题、社交障碍等症状。语言暴力的加害者往往是与我们关系最亲近的人,这使受害者更难摆脱。
(2)家庭中的语言暴力实例
家人之间的语言暴力
- 父母对孩子:父母以批评、嘲讽的语调“教育”孩子,甚至用情绪勒索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这样的语言暴力让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导致他们自信心低落,情绪焦虑。
- 孩子对父母:当子女对年迈的父母进行辱骂、嘲讽或发脾气时,这不仅损伤父母的尊严,也打击他们的生存意志。
- 兄弟姐妹之间:手足之间的语言竞争、侮辱或打压常常被忽视,但这些语言暴力可能对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配偶间的语言暴力
夫妻之间的语言暴力往往是婚姻中最隐秘但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受害者选择容忍,认为对方“只是脾气差”,但长期的语言暴力会导致情感破裂。夫妻间的争吵如果未能有效沟通,语言暴力只会加剧感情的疏远。而经济不平等的情况下,家庭主妇/夫可能会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经常遭受来自另一半的贬低和控制。
婆媳间的语言暴力
婆媳关系常常成为婚姻中的敏感问题。婆婆对媳妇的挑剔、谩骂以及情绪勒索,往往会让媳妇感到身心俱疲。如果另一半无法及时介入,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2.如何应对语言暴力:法律与自我保护
(1)声请保护令
根据《家庭暴力防治法》,遭受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声请保护令。保护令分为“紧急保护令”、“通常保护令”和“暂时保护令”,可由被害人或相关单位声请,以保障受害人免于进一步的伤害。
(2)提出刑事告诉
语言暴力还可以通过刑事途径提告。根据《刑法》,妨害名誉罪和伤害罪都可以成为遏制语言暴力的法律工具。如果能够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如录音、截图、证人等,受害者可以依法提告,为自己讨回公道。
3.语言暴力是否能成为离婚的理由?
语言暴力在婚姻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受害者会问:“语言暴力能成为离婚的理由吗?”答案是肯定的。
(1)离婚的法律途径
台湾现行的法律提供了三种离婚方式:协议离婚、调解离婚和裁判离婚。
- 协议离婚:夫妻双方只需达成协议并共同办理离婚手续即可,无需具体的离婚原因。
- 调解离婚: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并依此办理离婚手续。
- 裁判离婚: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其中一方可以依据《民法》第1052条的规定向法院诉请离婚。该条款列出了包括重婚、通奸、虐待等十项离婚原因,语言暴力属于“虐待行为”,可以成为离婚的法律依据。
(2)语言暴力离婚的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第1052条的规定,精神虐待(如语言暴力)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此外,该条第2项还规定,如果婚姻因重大原因难以维持,无论原因是否源自加害方,受害者都可以诉请离婚。这意味着,无论是配偶的语言暴力,还是婆婆的情绪勒索,都可以成为合理的离婚依据。
本文原文来自喆律法律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