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画面组合法”写作技巧指导(技法+例文+点评)
考场作文“画面组合法”写作技巧指导(技法+例文+点评)
在考场作文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与篇幅内,淋漓尽致地展现文章主旨,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是每一位考生都在探寻的奥秘。“画面组合法”,这一独特而高效的写作技巧,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高分作文的大门。
什么是"画面组合法"?
画面组合法,又被称作片段组合法。它就如同电影制作中的镜头分切、组合与剪辑,在题目限定的框架内,精心挑选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段、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亦或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等,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共同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通过巧妙的剪辑连接,让这些看似独立的“镜头”构成前后连贯、首尾呼应、主题鲜明统一的完整篇章。
在中考作文的实战中,不少同学凭借这一手法,成功驾驭那些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频繁、线索错综复杂的丰富材料,将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灵活而精准地诠释文章主题,充分展现出卓越的组材能力与随机应变的写作智慧。
运用的关键要点
数量达标:选用的事例或画面至少要有两个,一般以三个为佳。过少则难以充分展现主题,无法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过多则会使文章显得冗长繁杂,重点不突出。
语言精炼:在叙写事例或描绘画面时,语言应力求老练成熟,避免平淡直白。要善于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让文字蕴含丰富的内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与回味空间。人物刻画要追求生动形象,宛如在读者眼前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但篇幅不宜过长,以免喧宾夺主。
线索明晰: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于各个画面或事例之中。这条线索就如同文章的脉络,将看似零散的片段紧密地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同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要紧扣主题,强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让读者一目了然。
表达多元:恰当选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描写可使画面栩栩如生,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则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而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采,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气势。
文体适配:这一手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和散文。在记叙文中,它能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情节丰富;在散文中,它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沉。
运用“画面组合法”写作的具体路径
精选画面:画面的选取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关键第一步。这几个画面的质量,直接关乎文章的成败。首先,它们必须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这是确保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的根本所在。其次,所选画面要典型生动,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各个画面应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主题,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样文章才能避免单调乏味,拥有足够的深度与厚度,显得丰富饱满。最后,画面之间要有跳跃性,避免形成毫无新意的“连环画”。跳跃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思维的跳跃中感受画面的灵动之美,使文章充满活力与张力。
布好顺序:几幅画面的排列顺序至关重要。可以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如表现学校生活,可依次选取“早晨锻炼——白天学习——晚上就寝”的画面;也能从空间的角度考量,依据地点的转换来组织画面,比如“教室(学习)——操场(活动)——寝室(生活)” ;还能从不同的人物、事件等角度来选材,像“老师——学生——职工”,从不同身份的人物视角展现学校生活的多元面貌。合理的顺序安排能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精心描摹:既然是画面组合法,那么组合的片段必须具有画面感,能够成为一幅幅凝固而又鲜活的风景。每一个片段都应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描写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写景时,要将美景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叙事时,要使读者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受事件的跌宕起伏;写人时,要让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跃然纸上,通过细腻逼真的画面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巧妙点题:点题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运用画面组合法也不例外。除了在画面描写中自然融入主题元素外,还可在三个关键位置安排点题。一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能够迅速点明主旨,引领读者进入文章情境;二是结尾,结尾点题起到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每个画面描写结束之后,适时点题,能够及时揭示画面与主题的关联,强化文章的主题表达。
例如在《今天真好》中,每个画面结束后分别用“今天我才发现,日出原来是那么美!”“今天我才发现,午后的阳光竟也那么可爱!”“今天我才发现,乡村的落日也是那么美!” 这样的句子,不仅精准揭示了画面内涵,还在形式上构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与气势,这种巧妙的点题方式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 适用范围:画面组合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可以用来构思抒情性散文,通过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将作者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也能够用来构思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事件叙述更加生动曲折,让文章充满故事性与感染力。
掌握“画面组合法”,并在考场作文中灵活运用,定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斩获高分。
例文
面带微笑忆童年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现实的梦,是梦里含泪的微笑。” 冰心先生的这句妙语,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记忆深处那扇通往童年的大门。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无数温暖的微笑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它们交织成一曲纯真的乐章,让我的童年洋溢着无尽的幸福与欢乐。我愿将这些珍贵的微笑逐一拾起、细细翻阅,并融入我此刻满含眷恋的微笑,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微笑·栀子花
“柜子花开,so white……” 稚嫩的童声哼着不成调的歌谣,在夏日的微风中悠悠飘荡。彼时,我和外婆并肩站在庭院里,眼前是一大丛盛开的栀子花,洁白的花瓣层层舒展,宛如一群身着素裙的仙子,在绿叶的簇拥下翩翩起舞。馥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年幼的我仰起头,望着那洁白无瑕的花儿,又下意识地瞅瞅自己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胳膊小腿,心中涌起一丝小小的自卑,怯生生地问道:“外婆,你说我能变得像栀子花一样白吗?” 外婆闻声,缓缓转过头来,她那满是岁月痕迹的脸上,嘴角微微上扬,绽放出一个温柔而甜美的微笑,恰似春日暖阳,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她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声音慈祥而温和:“好孩子,别担心,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变白啦!”
在那片洁白如雪的栀子花的映衬下,外婆的微笑愈发温暖动人。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回忆起那个画面,心中依旧满是感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蝉鸣阵阵的夏日午后,在那甜甜的微笑中,我安然入梦,梦里是一片洁白的花海。
微笑·杨柳树
老家门前,一排高大挺拔的杨柳树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它们的枝干粗壮而结实,繁茂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时的我,望着那高耸入云的杨柳树,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一心想要爬上树去,探寻那藏在枝头的神秘世界。
于是,我蹦蹦跳跳地跑到爷爷身边,扬起小脸问道:“爷爷,你说这些杨柳树高不高呀?” 爷爷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看那排杨柳树,笑着说:“嘿嘿,那当然高啦!” 我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急切地追问:“那我能不能爬上去呢?” 爷爷看着我那副迫不及待的模样,忍不住笑出了声,那笑容里满是宠溺与疼爱。他微微俯下身,用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小子,要想爬上树,你还得多吃几年饭呢!哈哈!”
那一排魁梧的杨柳树,见证了我童年的懵懂与好奇,也承载着爷爷那充满关爱与欢乐的微笑。如今,每当我看到杨柳树,爷爷的微笑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自在,仿佛世间所有的烦恼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微笑·树上蝉
夏日的午后,阳光炽热而耀眼,整个世界仿佛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蒸笼里。然而,这炎热的天气却丝毫阻挡不了我们这群孩子的热情。一到夏天,聒噪的蝉鸣声便如潮水般阵阵传来,池塘边、大树上,到处都是蝉的“演唱会”。
我和小伙伴们相约来到一棵大树下,大家仰着头,眼睛紧紧盯着树干,循着蝉鸣声仔细寻找着蝉的踪迹。突然,一个小伙伴兴奋地高叫起来,伸出手指,大声喊道:“看!有只蝉在这里!” 我们闻声,立刻围拢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一只蝉正趴在树干上,尽情地歌唱着。
这时,发现蝉的小伙伴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还是我的眼睛最尖,最亮!这只蝉是我的啦!” 我们看着他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都忍不住暗自偷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小伙伴的羡慕,也有对这份纯真快乐的珍视。而我,更是忍不住“咯咯”地笑出了声,大声说道:“恭喜你呀!”
树上那只欢快鸣叫的蝉,唤醒了童年伙伴们那一张张天真调皮的笑脸,也勾起了我心中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回忆。那是属于我们的纯真年代,充满了欢笑与快乐,每一个微笑都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感到无比的清爽与惬意。
童年的往事,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那些温暖的微笑,就像画卷中最亮丽的色彩,永远定格在我纯真的童年时光里。如今,每当我想起那段快乐的童年,嘴角便会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微笑。因为,那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
点评
这篇《面带微笑忆童年》从“画面组合法”运用的角度来看,有不少亮点。
首先,在画面选取上,紧扣童年主题,挑选了栀子花、杨柳树、树上蝉三个不同场景的画面 ,这些画面各有侧重,分别从与外婆相处、和爷爷交流、同小伙伴玩耍的角度,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样,且都围绕童年的快乐与温暖展开,中心较为明确。比如外婆在栀子花旁给予的温柔回应,爷爷在杨柳树下满含宠溺的笑容,还有小伙伴发现蝉时大家的欢乐互动,都极具代表性,生动地勾勒出童年生活的美好。
其次,在画面的描绘上,语言较为生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画面具有画面感。像描写外婆“嘴角一翘,露出一个甜甜的微笑”“慈蔼地对我说” ,将外婆的和蔼可亲展现得淋漓尽致;爷爷“不假思索地回答”“边抚摸我的头边说”,体现出爷爷对孩子的关爱。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童年场景之中。
在布好顺序方面,三个画面的呈现自然流畅,先写与长辈的相处,再到和小伙伴的玩耍,符合人们对童年回忆由家庭到伙伴的情感认知顺序,逻辑上较为通顺。
总体而言,这篇作文在“画面组合法”的运用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亮点,值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