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用阳气治病的方子!中医好,好在思维方式,请你用心体会
苓桂术甘汤,用阳气治病的方子!中医好,好在思维方式,请你用心体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医、喜爱中医。中医,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痴迷?仅仅是因为它简、廉、便吗?仅仅因为它可以帮人们省点医药费吗?其实,中医让人痴迷,是源于它的思维方式,令人神往。中医看待疾病和生命的方式,形象生动,质朴易懂,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而且常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医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经方大师刘渡舟前辈。
1993年9月中旬的一天,刘师接待一个33岁的男患者。
怎么回事呢?大概在一年前,此人因为工作的需要,连续加班好多天。
等那一段忙完了,他就发现,自己动不动心悸不安。心脏好像在里面连续几下“翻跟头”。这种感觉虽然转瞬即逝,但是让他十分不安,仿佛生命危险即将发生。
同时,此人夜里睡眠质量下降,浑身乏力。
为此,他到医院检查,确诊频发性室性早搏。西药用下去,暂时可以好转,但是停药以后不久会再次发作。
没办法,此人只好投中医治疗,慕名求治刘渡舟前辈。
当时,患者愁眉不展,表情苦闷。
刻诊,此人舌质淡嫩,脉象弦细,有结象。患者自述,现在就是觉得胸中发空,心悸心慌之感频繁出现,一动弹就出汗,特别没劲儿,而且气短,吸进来的气儿仿佛不够用,支撑不住心脏跳动。
总之,再这样下去,恐怕命不久矣。
刘师听完,略一寻思,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桂枝14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沙参12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7剂以后,心悸明显减轻。胸中发空的感觉基本消失。
接着,原方不变,再投10多剂。患者最后诸证息平,完全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来,我们看看这里的学问。
你看,这个患者的问题,在心悸。西医讲,就是心律不齐。所谓室性早搏,就是心律不齐的一种表现。
这个事儿出现了,中医怎么认识它呢?
一句话,心气心血的运行,出现异常。你要是没有异常,肯定不会出现心悸。
那么,这个异常,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心气、心血亏虚了?心阳、心阴不足了?
对此,刘渡舟前辈凭借经验,认为是宗气不足,水饮凌心。
什么意思呢?
你看,患者就诊时候的感受,是胸中发空,气短乏力。这说明什么啊?说明气虚。哪个气虚了?是宗气。宗气,乃是肺呼吸进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水谷精气化生而成的。它贯心脉,司呼吸,平时就汇聚于胸中。
因此,患者目前胸中发空、气短乏力的感受,说到底,就是宗气不足所致。宗气不足,不能贯心脉,不能助心行血,所以胸中发空,乏力气短。
但是,事情不止于此。
你观察患者的脉,是弦的。弦脉主什么啊?主病之一,就是痰饮。因此,这个患者体内很可能有水饮。恰恰患者此时宗气不足,心胸正气虚弱,那么痰饮之邪作为阴邪,就很可能趁机上犯心胸,扰乱清空之地。这就好比我军武器不够用了,敌军开始拼命反扑。
在此影响下,患者心气心血的运行愈加紊乱,心悸之感也就更加强烈了。
总之,我们通过分析患者的全身症状和舌脉特点,基本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因,就是胸中宗气不足,水饮凌心。
这时候怎么办?温化水饮,补益宗气。
你看当时刘师的用方:
桂枝14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沙参12克。
这里头,丹参活血养血,党参补脾肺之气,沙参养肺阴。三者配合,增强脾肺,补益气血,这就让宗气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
在这个基础上,刘师用到了苓桂术甘汤:
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
读者朋友,关于苓桂术甘汤,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它出自《金匮要略》,基本配伍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它能干啥呢?就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用阳气来治病。它对于水饮的治疗,是独树一帜的。痰湿水饮的形成,源于脾的不足。因此,苓桂术甘汤用茯苓健脾利水,用白术健脾燥湿,最重要的是用桂枝温通中阳而化水饮。水饮是阴邪啊,面对茯苓、白术、桂枝的联合进攻,它没有遁逃之处,所以就被化散掉了。
因此,苓桂术甘汤,千百年来被看成是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的专方。表现出来,是胸胁支满(水饮阻滞气机),目眩心悸(清阳不升、水饮凌心),短气而咳(水饮犯肺),舌苔白滑脉弦滑。上文医案里等患者,有脉弦和心悸这样的典型水饮凌心证的特点,故而刘师凭借经验,一下子就想到了用苓桂术甘温化水饮,去掉病根儿。
读者朋友,在这里,我想请您重视,苓桂术甘汤对心悸一病的治疗意义。
苓桂术甘汤为什么能治疗心悸、心律不齐?因为它温阳化饮。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有很多心悸心律不齐的患者,从中医辩证角度来说,属于中阳不足,水饮上犯凌心。典型表现,就是身材偏胖,苔白滑或白腻,舌体胖大淡嫩,脉沉,或者脉象弦细,口淡不渴,或者气短乏力,胸闷头晕,面虚浮,食欲不振。总之,就是脾阳不足,痰饮内聚,上凌于心。
这个时候,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来温阳化饮,就很好。痰饮化散掉了,一切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中医语境下的解读。在西医看来,这些可能不被理解。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了。中医为什么容易被人接受?中医为什么让如此多的人痴迷?原因就在于它所蕴含的“道理”,是形象生动而质朴的。它可以通过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借助形象的比喻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