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使用的10种日式武器装备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使用的10种日式武器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万国造”,其中日式兵器占了很大比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志愿军使用的10种主要日式武器装备。
1、有坂三八式6.5毫米步枪
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战士装备最多的就是日制有坂三八式步枪。这款步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有大量缴获。为了适应北方环境,枪机上加装了防尘盖,因此在中国被俗称为“三八大盖”。
该枪发射6.5x50毫米有坂步枪子弹,弹仓容量5发,有效射程460米。其后坐力小、精度高,非常适合亚洲人使用。即使在后来装备了苏联莫辛纳甘步枪后,仍有不少三八式步枪继续被志愿军使用。
2、九六/九九式轻机枪
九六式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使用的机枪种类繁多。其中最常用的日制轻机枪包括6.5毫米的九六式和7.7毫米的九九式。这两种型号的结构相似,据说是参照捷克ZB.26型设计,采用可拆卸式弹匣从上部供弹,容量为30发。
九九式
九六式发射6.5x50毫米有坂步枪弹,九九式则发射7.7x58毫米有坂步枪弹。由于这两种机枪的枪托结构类似拐弯,因此在中国被俗称为“拐把子”轻机枪。
3、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除了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外,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使用第二多的日制轻机枪是大正十一年式。由于弹斗的设计,使得枪托向侧面倾斜,因此获得了“歪把子”的绰号。
大正十一年式是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的标志性机枪,发射6.5x50毫米有坂步枪弹,使用弹斗供弹,一次性可装填6个5发桥夹,总弹容量为30发。尽管性能并不突出,但志愿军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九六式轻机枪。
4、九二式7.7毫米重机枪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使用的重机枪种类繁多,包括风冷和水冷类型。最常用的日式重机枪是九二式,因其套筒上散热片的特殊造型,在中国被称为“野鸡脖子”。
九二式重机枪发射7.7x58毫米机枪弹,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理论射速450发/分钟,有效射程约1000米。作为风冷重机枪,它比水冷式更轻便,便于行军携带。在装备苏联SG-43重机枪之前,九二式颇受志愿军青睐。
5、九七式90毫米迫击炮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装备了一些缴获的日式迫击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九七式90毫米迫击炮。该型号于1937年定型,在抗日战争中是日军常用的迫击炮之一,可发射90毫米各类炮弹,最大射程2850米。
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我军都有缴获,并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继续使用。到了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九七式迫击炮继续被志愿军使用,即使在换装苏式武器后也没有被淘汰。
6、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也称九二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是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常用的牵引式火炮之一。九二式以其小巧灵活和便于携带的特点,能适应各种作战环境,深受日军信赖。
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我军都缴获过这种火炮,并在之后的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继续使用。直到换装苏式火炮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7、九四式75毫米山炮
在没有接收苏式武器之前,志愿军装备过日式山炮,其中包括少量九四式75毫米山炮。九四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问世,是当年侵华日军使用的第三种山炮,能发射75毫米的榴霰弹、化学弹及燃烧弹等,最大射程8.3公里。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种火炮被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革命军缴获过,之后又用于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
8、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志愿军还装备过一种较老的日式山炮,即在二十年代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山地炮,也称明治四十一年式75毫米山炮。这种型号的数量比九四式更多。
志愿军使用的四一式山炮主要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但这种老炮在五十年代已经过时,后来被更好的苏式火炮取代。
9、三八式75毫米野炮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还装备过一种日制野炮,即明治三十八年式75毫米野战炮,简称三八式75毫米野炮。这个型号比四一式山炮更老,二十世纪初期定型,模仿德国克虏伯M1903型野炮设计。
在抗日战争中大量装备日军炮兵部队,战后也被我军缴获不少,先后用于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
10、九七改中型坦克
志愿军还装备过少量日制坦克,例如日本三菱重工在四十年代定型的九七式改进款中型坦克。
作为九七式的改进型,部分配置进行了升级,主要武器是一门47毫米战车炮,辅助武器有7.7毫米机枪,搭载一台149千瓦的柴油发动机,最高行驶速度每小时40公里,战斗全重17吨。
但这种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已显过时,甚至不如联合军的轻型坦克。后来被苏联强大的T-34/85坦克所取代。
以上就是抗美援朝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的10种日式武器装备。实际上,当时志愿军装备的日式武器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