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桂平”两字,是如何一步步搬迁到今天的位置的
桂平人文:“桂平”两字,是如何一步步搬迁到今天的位置的
桂平城,这座位于广西中部的千年古城,其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南方地区行政建制和城市发展的演变。从秦代开始,桂平城经历了多次迁徙和重建,最终定位于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桂平城从山上的大窝坪迁移到山下的平地,以及其行政建制从郡到县再到府的演变历程。
有人提出疑问:今天的桂平城,位于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按史籍记载,只有上千年的城建历史,怎么就和布山县扯上关系了呢?这正是桂平本地一个有趣的历史话题。
桂平城的历史渊源
文献记载,桂平城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就有在三角嘴(今桂平市西山镇)建城的记载。然而,由于时代更迭和自然风雨的侵蚀,三角嘴古城的具体情况已难以考证,成为布山话题之一。
根据地方史籍记载,关于桂平城的建设有一段清晰的记载:“旧城在思陵山半,宋嘉祐(1056年~1063年)始改建于平地。”这意味着,桂平旧城最初位于思陵山(即今天的桂平西山)之上,当时的行政机构集中于西山上的大窝坪一带。直到宋嘉祐年间,浔州知府才将桂平城迁建至山下,即今天的桂平老城区。
桂平城的行政建制演变
南朝梁初期,梁武帝萧衍对部分区域的行政划分进行了调整。当时布山县面积较大,因此在布山县治以东(今蒙圩新德古村)分置出桂平郡,郡治设在桂平西山的大窝坪。这就是“桂平”这个名称的起源。
至于为何桂平郡选址于山上而非平地,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解释。当地流传着一个“马来山”的传说,据说梁朝初年,官员们从黄茅岭、枫木坪等地到达西山大窝坪建立桂平郡办公机构时,当地居民看到大批人员骑马而来,便将此山称为“马来山”。
隋代实行郡县制改革,“废郡置县”,桂平郡改为桂平县,开启了桂平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历史。唐代贞观七年,以桂平县为中心设立浔州,这也是桂平又有“浔州”之称的开始。
唐代留给桂平最重要的历史遗迹是西山上的李公祠。李公,其名已佚,只知道字“明远”,唐末曾任浔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在西山羽化成仙。桂平西山的李公祠和吏隐洞景致,就是为了纪念他。
桂平城的迁徙与重建
从宋代初年到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浔州、桂平县的行政等级虽有变化,但州、县两级官员主要在西山上驻点办公。直到宋嘉祐年间,时任知府将浔州府城迁至山下,以今天的四穿楼遗址为中心,建了一个四方城。此后近千年,桂平城一直以背靠西山、黔郁二江夹角处为发展中心。
如今,古时的“桂平城”已难见旧貌,只留下故事在史籍中流传,而西山的大窝坪旧城也已模糊不清。但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桂平城的发展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行政建制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