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后视力5.0?控制才有效?
戴后视力5.0?控制才有效?
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正逐年攀升,且出现低龄化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们验配一种叫做“OK镜”的近视防控产品以矫正视力。
什么是OK镜?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简称OK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OK镜是一种采用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中央平坦而周边陡峭,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对称地、渐进式改变角膜中央表面形状。通过夜间配戴,逐步改变角膜形态,暂时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长期配戴,可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的增长。日间裸眼视力的改变是暂时的,如不连续配戴,角膜会逐渐恢复至原有形态,近视度数也会慢慢回弹。
戴了OK镜,视力必须5.0?
首先,我们要明确戴OK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近视,延缓眼轴及近视度数的加深,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很多家长会有疑惑:孩子戴OK镜后白天视力达不5.0,是不是说明戴了没效果?
1. 视力不是评价近视控制的指标
视力是很主观的检查,有一定的波动性,受多因素影响,比如:近视度数、配戴时间、塑形位置、角膜厚度及曲率、眼睑闭合不全等原因,部分孩子白天视力达不到5.0,但即使这样,OK镜的近视控制效果依然是存在的,只要白天的视力能够满足正常的用眼需求,对生活、学习没有影响,便可不作处理。如果视物模糊,尤其是到下午的时候,那可以补充一个低度框架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理,视力达到5.0及以上,也不一定近视就没有加深,主要还要看眼轴的变化。
2. 小光学区设计的影响
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多采用小光学区设计的OK镜。对于那些年龄小、度数低、近视控制不佳的人群还会采取联合方案,比如联合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后产生的“牛眼环”形态,会造成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度变化很大,有近视控制作用,也受瞳孔直径的影响。瞳孔直径决定了哪些正前方来的中轴光线能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参与成像。瞳孔小时,通过周边角膜的光会被瞳孔阻挡,中轴部的光学区仅有“正常的对焦光线”,视觉质量尚可。而当瞳孔大的时候,通过周边高曲率角膜的光线也会通过瞳孔到视网膜成像,形成多个“焦点”,视觉质量下降,患者感受为重影或眩光
在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人群中,有部分孩子会主诉视物模糊,有重影,这可能就与瞳孔大小有关(阿托品副作用之一会影响瞳孔大小)。瞳孔大,相对近视控制效果好,但高阶像差会增加,影响视觉质量,其中的利弊平衡,建议由专业的医生来把握和制定相对应的近视控制方案。
3. 过矫现象
配戴OK镜后,会形成一定的过矫,即摘镜后一段时间内眼睛是一个轻度的远视状态。配戴OK镜后,会形成一定的过矫,即摘镜后一段时间内眼睛是一个轻度的远视状态。而孩子调节力强,可以轻易代偿这些远视。如果孩子本身调节力差,也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尤其是看近时,这类情况可以考虑做下调节训练。但如果塑形过度,会造成裸眼呈现一个大远视状态,容易出现摘镜后随时间推移裸眼视力提高的情况,这是由于摘镜后随着角膜的回弹,远视会逐渐减少,视力会变好,这类情况会导致视力不好或不稳定,明显的过矫也会促进近视进展,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戴镜后的裸眼视力是评估OK镜近视控制效果的指标吗?
戴角膜塑形镜的主要目的是近视控制,而不是裸眼视力达到5.0!!!
配戴OK镜的视力矫正确实是目的之一,但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近视防控,延缓近视度数的加深,从而降低高度近视发生的比例。临床上,我们一般通过观察眼轴的增长量或近视度数的增长量来判断OK镜配戴的控制效果。每3个月或者半年定期测量眼轴,通过眼轴的增长情况来大致推断近视的控制效果,如果想要确切知道近视屈光度的进展,则需要停戴OK镜1个月以上,等角膜形态恢复之后再进行散瞳验光。
针对小光学区设计的OK镜,视觉质量可能会下降,早期配戴OK镜后出现眩光重影是正常现象,一般会慢慢适应。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对视觉质量要求不高是可以接受的,年龄比较大的话对视觉质量要求比较高,那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取舍。
最后,建议大家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依从性、近视进展情况及视觉需求等多种因素来制定相应的近视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