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枢性发热,你了解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枢性发热,你了解吗?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2B6LIN05566Z5Q.html

中枢性发热是一种由于大脑受损导致体温异常升高的情况,常见于脑出血、颅脑外伤等患者。这种发热不同于感染引起的发热,其危害不容小觑,可能导致脑损伤加重、预后不良等严重后果。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中枢性发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小明最近很苦恼。他的爷爷因为脑出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一直高烧不退。医生做了各种检查,也用了各种抗生素,可就是找不到发热的原因,退烧药也不管用。

"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手术失败了吗?"小明忧心忡忡地问主治医生。

"别着急,我们怀疑可能是中枢性发热。"医生回答道。

中枢性发热?这是什么"妖怪"?小明一脸茫然。

其实,小明的疑惑很多人都有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中枢性发热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隐形杀手"究竟有多可怕!

什么是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是指由于大脑受损,特别是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的损伤,导致体温异常升高的一种情况。它不是由感染引起的,而是大脑"体温调节器"出了故障。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的空调突然失控,一直往外吹热风,房间温度越来越高,这就类似于中枢性发热的情况。

哪些人容易发生中枢性发热?

研究表明,以下几类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枢性发热:

  • 脑出血患者:约30%的脑出血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发热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 脑室内出血患者
  • 脑肿瘤患者
  • 严重颅脑外伤患者

为什么中枢性发热如此可怕?

中枢性发热虽然听起来"只是发烧",但其危害可不容小觑:

  1. 加重脑损伤:持续高热会导致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而受损的大脑本来就缺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2. 影响预后:研究发现,出现中枢性发热的患者,90天后预后不良的比例高达100%,而不发热的患者这一比例只有46%。

  3. 延长住院时间:由于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控制体温,患者的住院时间往往会明显延长。

  4. 增加并发症风险:高热会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何诊断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的诊断主要靠排除法,需要排除感染等其他发热原因。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的发热,很可能是中枢性发热:

  • 入院72小时内出现发热
  • 体温持续超过38.3℃
  • 各项感染指标检查阴性
  • 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高危因素
  • 对常规退烧药物反应差

中枢性发热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物理降温:使用冰毯、冰帽等进行物理降温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效果往往有限。

  2. 药物治疗:三种药物在治疗中枢性发热方面显示出了不错的效果:

  • 溴隐亭(Bromocriptine)

  • 溴隐亭是一种中枢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下丘脑附近的多巴胺D2受体,可能通过减少下丘脑区域的肿胀来降低中枢性发热。

  • 案例分享:25岁的小李因颅咽管瘤手术后出现持续高热,体温高达39.6℃以上。经过诊断为中枢性发热后,医生给她使用了溴隐亭治疗。起初剂量为每8小时0.05mg/kg口服,后逐渐增加到每5小时一次。使用3天后,小李的体温明显下降,总共使用了32天,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 使用注意

  • 剂量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调整

  • 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戒断症状,建议逐渐减量

  • 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检查,使用时需谨慎

  •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 普萘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具有良好的脂溶性,能够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虽然它降低中枢性发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临床效果显著。

  • 案例分享:26岁的小王因车祸导致额叶和颞叶挫伤,术后第二天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41.1℃。在排除感染后,医生诊断为中枢性发热,开始使用普萘洛尔治疗。起初剂量为10mg口服,每天两次,后增加到每天三次。使用后,小王的体温很快恢复正常。使用17天后出现一次体温偏低(36.1℃)的情况,停药后体温即恢复正常。

  • 使用注意

  • 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使用时需监测心率

  • 有哮喘病史的患者慎用

  • 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症状,糖尿病患者使用需谨慎

  • 巴氯芬(Baclofen)

  • 巴氯芬是一种GABA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褐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来调节体温。

  • 案例分享:68岁的张奶奶因基底动脉闭塞后出现中枢性发热,体温高达40℃。医生给她使用了巴氯芬30mg/天口服治疗,很快体温就恢复正常,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 使用注意

  • 可能会降低癫痫发作阈值,有癫痫病史的患者慎用

  • 可能会引起嗜睡、头晕等症状

  • 突然停药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需逐渐减量

如何预防中枢性发热?

虽然中枢性发热难以完全预防,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

  1.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有效地治疗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原发病,可以降低中枢性发热的发生风险。

  2. 严密监测体温:对高危患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控制颅内压:保持适当的颅内压可以减少对下丘脑等体温调节中枢的压迫。

  4. 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特别是钠离子水平,对维持正常体温调节很重要。

  5. 避免过度刺激: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刺激,保持安静的治疗环境。

未来展望

尽管我们对中枢性发热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诊断标准的统一:目前中枢性发热还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这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明确、易操作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案的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仍存在不足。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 新药研发:针对中枢性发热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还比较缺乏,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新药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4. 预防策略的完善:如何更好地预防中枢性发热,特别是对高危人群的预防,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中枢性发热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不声不响,却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恐慌。及时识别、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再配合精心的护理,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这个"隐形杀手"。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终将揭开中枢性发热的全部面纱,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枢性发热,提高警惕。如果您的亲友不幸遇到类似情况,也请保持冷静,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生命可贵,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挽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而奋斗!

参考资料:Reinert JP, Kormanyos Z.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Central Fever: A Review of Evidence for Bromocriptine, Propranolol, and Baclofen. J Pharm Technol. 2023 Feb;39(1):29-34. doi: 10.1177/87551225221132678. Epub 2022 Nov 3. PMID: 36755757; PMCID: PMC9899958.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