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奇 | 海德格尔:探索存在之谜的哲学巨匠
“心”传奇 | 海德格尔:探索存在之谜的哲学巨匠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关于"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论断,不仅深刻影响了哲学界,也为当代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位哲学巨匠的生平、思想及其对语言本质的独特见解。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观点,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揭示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小镇梅斯基尔希(Messkirch),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中长大。他最初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但很快转向了哲学,并于191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1923年,他到马堡大学任教。1927年,海德格尔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这本书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同年,他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胡塞尔的职位。
然而,海德格尔的一生并非没有争议。1933年,他加入了纳粹党,并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这段经历后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尽管他在1934年辞去了校长职务,并于1945年被禁止教学,但他直到晚年才对自己的纳粹背景进行反思。
二战结束后,海德格尔重新开始了他的学术活动,继续撰写并发表哲学著作。他在黑森林中的托特瑙堡小屋中进行写作和思考。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去世。
(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的小木屋)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语言首先是一种行动的方式。通过话语的使用,我们揭示了一个意义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则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他认为语言与此在一样,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只能从内部去理解和体验。简而言之,语言不仅反映了现实,还塑造了现实。在语言的使用中,甚至在倾听和沉默中,世界向我们展现其真谛,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体验到了最真实的存在方式。这一观点与维特根斯坦关于"生活形式"的思想不谋而合。
海德格尔把话语(Rede)看作与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和领会(Verstehen)同样原初的存在论因素。
语言表达意义,但它不能在沟通信息的意义上去理解,话语不是作为陈述发生,而首先是作为允诺、回绝、请求和警告等等发生。
与现身情态和领会一样,话语也是一个生存论因素。没有话语就没有此在(Dasein)。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时间视为此在(Dasein)存在的基本结构。语言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同样具有时间性,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过去、现在和未来,语言使时间得以显现,并使我们能够在时间中定位自己。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与存在的关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海德格尔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语言的人文属性和技术伦理。
无论是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还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都应更加注重语言的深度和质量,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