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华:临床创新成功转化,实现结石治疗“三连胜”
曾国华:临床创新成功转化,实现结石治疗“三连胜”
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普遍。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主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国华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发出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MP),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
“医学的创新来源于临床,是医生通过总结提炼临床的点点滴滴,提出解决方案,把它转化后再应用于临床。”在12月28日于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办的2024年广东省医学科技产业促进大会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国华教授作为创新转化先锋及创新转化优秀团队代表,以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器械为例,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临床创新转化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泌尿系结石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不少患者深受困扰。据曾教授介绍,以前,传统的取石开放手术切口可长达220~25厘米,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复发处理更困难。1976年国际上出现的打孔手术显著缩小了手术切口。1984年,该院教授吴开俊从匹兹堡大学带回了经皮穿刺肾造瘘取石技术(PCNL),将伤口从传统的20厘米缩小到1.2厘米。1988年,该院泌尿外科团队研发出中国式的mini-PCNL,将通道从1.2厘米减少到0.6厘米,进一步减少了手术的出血风险。但手术时间长、感染并发症的威胁仍在。
曾国华教授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泌尿系结石治疗的“三连胜”:出血少,取石速度快、手术时间短,肾内压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小。他带领团队结合这些临床需求不断钻研,研发出国际领先的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uper-miniPCNL, SMP),显著减少了通道大小、取石时间、出血并发症和住院天数,同时提高了结石清除率。
曾国华教授团队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并获得专利后,将一次性专利转让得到的215万元基础许可费投入到实验室中,继续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他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导航机器人技术,以帮助进一步提高经皮肾手术的精准度。
曾国华教授团队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还努力将技术推广到国内外,惠及更多患者。至今,该团队培训了1000余名中国医生,以及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92名国际医生,并应邀到42个国家进行85次大会手术演示;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3篇,牵头制定国际首部专家共识和指南,并将技术及相应手术器械推广到1739家国内医院以及全球87个国家1245家国外医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文原文来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