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东莞记忆首开区将对外开放
聚焦大湾区:东莞记忆首开区将对外开放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精细活化,东莞的城市原点——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将于12月12日揭开其神秘面纱,对外开放。项目通过"微改造"方式,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力求显露历史,传承文化,注入活力,实现多元共生。
东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以其独特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东莞记忆首开区的系列报道中,本刊记者深入探索走访这一区域,见证东莞记忆项目的专家、学者以及项目总设计师,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去揭开千年古城修缮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莞记忆”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
东莞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最初名为宝安县。唐朝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芜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迁至到涌(今莞城街道),在明洪武年间,又变成南海尉,成为尉城,在整个海防体系中,属于地位较高的一个地方。
东莞古城自唐代开始,历经1200多年,仍然较好地保存下来。唐代古城、宋元古城、明清古城、近现代莞城。古城总体格局、山水形胜、城镇发展脉络、城坊与街巷系统、地名系统以及总体氛围等,一直传承并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骑楼街的大规模建设,标志着东莞历史城区正式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跳出古城建设新城,古城得到较好保护。古城的整体格局得以延续,山水格局得到保存,城市功能、城市道路和街巷肌理、传统的生活氛围延续至今。
“莞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县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说,很多的城市都是北边是山南面是水。莞城刚好相反,它面向的是东江,而东江在它的北面,因此,整个城市的面向是朝北的。旗峰山在它的南边。要面向东江,所以它也是一点点向西扩大,扩大到越来越靠近东江。
莞城里面有一条很关键的河,叫到涌,沿这条河涌可以到达县城里面。依山傍水、内城外市,莞城形成了兼具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传承,成了广府文化核心区之一。同时,受东江客家文化区影响,莞城兼有疍家文化及民俗。
当代的莞城,秉承着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蜕变。
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2023年6月,东莞记忆首开区正式动工,采用"微改造"的更新方式,以"显露历史、修旧如故、传承文化、注入活力、多元共生"的理念,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莞记忆首开区总面积约26公顷,涉及建筑改造、水利和市政提升、景观提升等内容,包括珊洲河滨水文化带修复与活化、西城楼公园及周边提升、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阮涌路F型街区改造等。
“绣花功夫”让历史街区间风华重现
“东莞记忆跟很多古城复兴的项目,如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永庆坊,有特别大的不同。”东莞记忆项目总设计师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说,因为这里的每栋房子,不是一个固定的风格。东莞记忆的这个街区,它有民国的、改革之前的、有改革之后的。走进这个街区,它就像让人走在了历史当中。“因此,在修缮的过程中,我们尊重每栋房子当年的样子,尊重它的材料、尊重它的做法、尊重它当时的歷史痕迹。”今后,当大家走进这条街区间,看到的景象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但同时又是有历史沉淀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方聘请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欧阳伦老师担任历史街区间修缮顾问,并负责历史建筑及重要风貌建筑的修缮工作。
“历史建筑修葺遵循三个原则:外觀的历史价值,西方建筑美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最小干預。”欧阳伦说,如何才能做到呢?
记者跟随欧阳伦首先来到中兴路78号。这是一栋典型传统民居,民国骑楼,历史上是下商上住、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具有西式柱式和传统中式山花装饰的特点。时间给它带来了沧桑,也掩盖了它原本的风华。
“为让这栋骑楼风华重現,我们按照历史建筑修繕标准,還原它原本的材質、比例、門窗的同時,還請來非遺傳承工匠按照歷史照片修復其極具傳統裝飾性的灰塑細節……”歐陽侖說,作為修繕工作的專業人員,辨清建築的原貌,即對立面价值的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房子上的灰塑來解說。上彩的那塊,有個牛,工作人員在清理痕跡出來時,它就在那裡。此外,牛的一邊有一隻男生的腳,另外一邊有一個女生的身。根據這些清理出來的痕跡,他們便按照建築的原徵性修復出來了一幅“牛郎織女”圖。這個圖代表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美好。
还有,骑楼阳台旧的屏风门,它原来就是旧的。因此,他们就按照屏风门现在的样子、材料,甚至颜色,把它重新修好。
不仅如此,他们发现,这栋房子融合了产权人或者当时建造的人对西方建筑美与中国传统工艺的结合。这种工艺融合在了灰塑、廊合、山花等细节当中。因此,在修缮过程中,这些细节、元素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有了这些细节、元素,就可以让市民和游客阅读到这栋房子的历史故事,以及这些装饰画面里所蕴含的一些人文的故事以及美好的愿望。
此外,对历史建筑“做最小干預”也是工作人員在修繕時需要尤為注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舉例說,在這棟建築的陽台底,有個(壁畫)燈影。在施工的時候,施工人員並沒有把原來的灰鏟掉,或者是重新貼碳纖維,只是用外支撐來托住陽台的梁,起到加固作用。這樣做,今後在活化的時候,只需要做一個底,掛個燈籠,便可把這個加固給淡化掉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歷史建築在活化使用時的安全性。
类似这样的历史建筑,欧阳伦和他的团队一共修缮15栋。每一栋他们都是用“精雕细琢”的态度,用“绣花功夫”来打磨,来修缮。
“古城活化”让乡愁和记忆融合
记者採訪發現,此次東莞記憶項目不僅注重古街區、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更注重古城活化利用。
“只有一個現代的地下的基礎設施才能夠讓古城得以新生!”錢源說,因此,在東莞記憶項目中,對基礎設施的更新成為古城更新最重要的事項之一。比如說,電箱(包括強電弱電)、天然氣管線、雨污分流,這三線入地。在改造之前,原來的古城都是零碎的,各家做各家的,且標準也不高。現在,更新完成後,雖然看上去城市是老的,但是它的根基即基礎設施是新的,能夠適應未來100年。
對於項目方的此舉,專家、學者均給予很高的評價。
馮江指出,歷史城區保護,早先的時候,大家會重視建築物本身的保護。但是,現在,整體的保護理念有很大的發展。如東莞記憶項目,它不光重視每棟建築本身的保護,更要重視實現每棟建築的價值,如它的文物价值,它的空間价值,以及它需要被恰當使用的价值。
東莞市博物館館長李歷松告訴記者,當大家來到東莞記憶首開區,看到兩邊都是非常典型的地中海式的騎樓,也是民國建設的東莞的商業街。這一片區就是東莞唐代757年建縣時縣城城牆的外圍。當時的城牆城門之內是衙署學宮,城門之外就是市井的生活區。所以,1000多年前,這裡就一直是個商業區。特別是到了明清,伴隨著閩南文化、嶺南文化發展後,東莞的商貿通過水運,通過珊洲河到東江,通過東江走向了南海,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今天,這條古街,通過東莞記憶項目,進行了一個商業肌理的梳理和復原。通過洗刷,很多有趣的店招都復活了:“祥發海味”“悅華糖果”,還有絲綢鋪……這裡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博物館。“可以說這裡是一個有著將近百年歷史的商業文化沈澱最深的地方,這樣完整的街區在整個嶺南都不多。”
“通過東莞記憶項目,可以說真的是把整個城市,整個街區變成博物館。”李歷松感慨道,“我們真的實現那句話——‘把鄉愁和記憶融合在一起,又把今天的生活一起來運營’。復原後的古街,讓我們看到它雖然帶有現代的商業氣息,但它總體保留了傳統格局。今後,它的業態可能跟古代不一樣,跟民國不一樣,但它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今天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所以他認為這個街區,將來可以不斷地迭代豐富內容,把很多東莞傳統文化放進來,讓它既有商業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
他舉个例子,像“悦华糖果铺”,就希望做成一个东莞特色的在地文化和艺术对话的公共空间。到时,整个片区,不仅有古街区间,还有公共的美术馆,其他的艺术机构以及艺术文化消费的音乐吧。这样的消费点,一定能让这里真正地成为东莞人寻找乡愁,又体验新的美好生活的一个交集点。所以这条老街的复兴是东莞文化自信的,再上一个台阶的新符号。就如东莞的各種文化建設,文化馆、圖書館、博物館一樣,把這個城市的復興提上了日程。“老街的復興必然帶來東莞文化的一次迭代復興。”相信,包括他在內的許許多多的東莞文化人,有信心通過東莞的文化和市場的力量一起把這個片區激活。
對於“東莞記憶”項目樣板區即將開放,作為總設計師,錢源坦言,讓他感到“最”滿意的,不是某一棟房子的改造,而是“整體一百餘棟”共同呈現出了最初想法的多樣性。同時,還有兩件事情是值得期待的。一個是,原來這個街區就是店鋪林立的,是非常繁華的。未来等到开街的时候,大家能看到,这里有几十、上百间的店铺,往日繁华将再现;另外,街巷的深处还有原住民在居住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活着的古城。它并没有变成一个商业项目,也并没有变成一个特别单一的状态。它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但是它也是个被更新过的内容。它不光是有历史的沉淀,它也有创新的部分,一起融合在一起。其实改造现在只是刚刚开始,不断地运营,不断地生长,才是它最后会变得更好的原因。
本文原文来自紫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