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带来的大量照片曝光!内容难以接受,母亲坚持让其留在中国
马库斯带来的大量照片曝光!内容难以接受,母亲坚持让其留在中国
一位法国青年带着622张珍贵的日军侵华照片来到中国,这些照片是他的祖父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来的。在看到这些照片的第一眼,这位法国小伙就决定将其无偿捐给中国。
继埃文凯尔送来日军侵华证据之后,一位法国青年又带着622张珍贵的日军侵华照片来到了中国。
这些照片是他的祖父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来的,而在看到这些照片的第一眼,这位法国小伙就决定将其无偿捐给中国。
尘封相机下的秘密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马库斯的外祖父罗杰。
他是一个法国商人,早年他带着家人来到上海法租界做生意,那时候的日子还算温馨。
他喜欢和当地的中国朋友喝茶聊天,拍些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镜头里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可这一切都在日军登陆上海的那一刻化成了泡影,炮火轰鸣,硝烟弥漫,他眼睁睁看着朋友被屠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没能逃过魔爪。
那一刻罗杰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他在杭州、苏州、南京辗转流离,拍下了毒杀、枪杀、刺杀的瞬间。
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战火,却能留下证据,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历过什么。
然而罗杰没能等到审判的那一天,战后他带着相册辗转去了越南、澳大利亚,最后回到法国。
这些照片被小心藏了起来,像个沉睡的秘密。
直到80多年后,马库斯在家里翻箱倒柜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老相册。
真相的传递
小时候他也曾看过这些照片,只不过那时候家里的长辈害怕他接受不了照片里的残酷真相,就骗他说江里漂着的人是在“游泳”。
长大后他终于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那些“游泳”的人,是被日军扔进江里的遇难者,而那些倒塌的建筑,则是被炮火轰平的家园。
马库斯从父辈们的口中得知,他的外祖父,用半辈子的心血,留下了这些血淋淋的见证。
为了不让这些照片继续蒙尘,马库斯决定把它们带到中国。
但这一路可不轻松,有人质疑他是为了名利,有人甚至威胁他,让他放弃。
可马库斯不是那种会被吓退的人,他家里不缺钱,他站出来的理由很简单:这些照片不该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被伤害过的人。
2月15日,他带着这622张照片抵达北京,而在来之前,他特意将这件事提前告知了中方相关的工作人员。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非常大的震动。
照片的力量
直到现在日本有些人还在参拜靖国神社,还在教科书里美化侵略,可这些黑白影像却不讲情面,将他们的暴行悉数记载了下来。
上海四行仓库的弹痕还在,龙华寺的断壁残垣仿佛在低语,连《八佰》电影里的场景,都能在照片里找到原型。
证据摆在眼前,想抵赖都没门。
如今曾经的废墟变成了灯火辉煌的城市,马库斯站在黄浦江边,看着对岸的高楼大厦,再低头看看手里那张满是弹孔的仓库照片,忍不住感慨。
中国挺过了那场炼狱般的洗礼,不仅站了起来,还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之后他沿着外祖父的足迹走了一圈,从南京到苏州,再到上海,那些照片里的断壁残垣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和人们的笑脸。
在这一路上他还带着个小心愿,那就是找到外祖父当年的中国朋友的后人。
他知道这像大海捞针,可还是想试试。毕竟那些照片里的苦难,不只是他家族的记忆,也是无数中国家庭的伤疤。
他希望这些照片,不仅是揭露真相的工具,还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现在这些照片被淞沪抗战纪念馆接收,一部分已经公开展出。有人看着照片红了眼眶,有人甚至不敢多看一眼。
但无论如何,这些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关于这段过往,我们从未遗忘,而这些证据也在提醒全世界,这段真实存在的历史。
不过虽然这些外国友人值得感谢和尊敬,但在告知全世界日军罪行的事情上,我们更不应该遗忘自己的斗士张纯如女士。
真正的勇士
张纯如 1968 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是第二代美国华裔。
她十几岁时对办报兴趣浓厚,在此过程中开始关注家族历史,进而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
1994 年 12 月 13 日,张纯如在参观时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当时西方缺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语专著,日本右翼还在否认这一暴行,这坚定了她撰写南京大屠杀的决心。
1995 年夏,她来到南京寻访幸存者,查阅档案资料,还向纪念馆捐赠了 1140 多页资料复印件。
第二年她再次到南京,得知《拉贝日记》的存在,更坚定了让世界了解日军暴行的信念。
此后张纯如着手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面对残酷史实,她陷入抑郁,却仍坚持每天工作 10 小时,耗时近两年完成写作。该书详细揭露了日军暴行,引起轰动,让西方世界了解到南京大屠杀。
就在她着手准备第四部作品的时候,她的抑郁症突然加重。2004 年 11 月,36 岁的她在车内自杀。
张纯如去世后,其父母继续她未竟事业,母亲写书记念她。
尽管事情过去多年,但我们应铭记张纯如,正是她不顾自身安危的坚持,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