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知青娶31岁寡妇,不顾父母劝阻放弃返乡,至今不悔
1974年,20岁知青娶31岁寡妇,不顾父母劝阻放弃返乡,至今不悔
1970年代的中国,一场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仅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也催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坪河乡,一位名叫张志远的知青,用他的善良和坚持,谱写了一段跨越年龄、身份的动人恋曲。
1972年,19岁的张志远从重庆来到大巴山的南江县坪河乡插队。作为整个生产队唯一的知青,他被安排住在当地农民佘林海家。佘林海比张志远年长12岁,与妻子胡庭秀共同抚养着四个孩子。
张志远的到来,不仅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了一间“知青屋”,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他每天跟着佘林海干农活,闲暇时教孩子们认字、讲故事,生活虽然清苦,却十分充实。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劳作中,佘林海因咳血住进了县城医院。张志远自告奋勇前往照顾,不仅以知青身份换取粮票为佘林海交伙食费,还亲自端屎倒尿,这份深情厚谊让佘林海感动不已。
临终前,佘林海拉着张志远的手,表示来世必报。张志远却坚定承诺:“只要有我在,嫂子和侄子们就不会挨饿受冻。”
佘林海去世后,张志远毅然扛起了照顾胡庭秀母子的责任。无论是挑水、背粮,还是送孩子上学,他都以胡庭秀家男主人的身份出现。然而,这样的情况很快引起了村民的非议,一个19岁的小伙子整天往30多岁的寡妇家里跑,难免让人说三道四。
面对舆论的压力,张志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自己的铺盖卷搬进了胡庭秀的屋里,并提出要与她结婚。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张志远的坚持最终打动了胡庭秀。
婚后,张志远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手掌、脚掌都磨出了茧子。他一个人干起了两个人的活,只为多挣工分,支撑起这个七口之家。更令人动容的是,1980年,当得知可以返城的消息时,张志远毅然选择了留在农村。
如今,当年的六个孩子都已经走出农村,开始了新生活。而张志远和胡庭秀,这对相差11岁的夫妻,用他们的坚守和付出,书写了一段特殊时期的巴山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