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画: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研究价值
清宫戏画: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研究价值
戏画,不仅是绘画史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也是戏剧史上最有价值的图像文献。清宫绘画在表现戏剧演出中,尤以宫廷戏出人物画最具特色,且存世量多,种类丰富。
周处除三害
周瑜打黄盖
对宫廷戏出人物画的研究一般以故宫旧藏的全身像《性理精益》图册100幅,舞台场面《戏出画册》《戏出画(单页)》共计175幅,《清人画戏剧图轴》2幅,及其他机构、民间所收藏的“扮相谱”“脸谱”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纪实性绘画中,还涉及“清人画玄烨南巡图(第九卷)”“康熙万寿图”“崇庆皇太后万寿图”“乾隆万寿图”等中的局部戏剧舞台场面画。虽然对“扮相谱”的来历也有其他言论,但其笔锋无疑出自沈家,故而算在清宫绘画体系中加以比较研究,并非认定它是清宫旧藏。
断桥
良工生产:造办处与如意馆
宫廷戏出人物画的胜境是清宫戏剧演出繁荣的佐证,清代皇帝对戏剧的迷恋,以及民间与宫廷在戏剧发展中的相辅相成。宫廷戏出人物画是清宫戏剧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以小窥大,引出清宫戏剧之胜的原因。
宫中绘画活计最早由造办处的裱作承接。即使康熙三十二年(1693)单独设置了“画作”,承办各项绘画活计,但依然附在裱作之下。雍正三年(1725)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绘画处”或称“画画处”。雍乾时期,养心殿造办处的规模日渐扩充,逐步撤出慈宁宫旧址,新增了咸安宫和启祥宫行走,还在圆明园建立了圆明园造办处。乾隆即位之初,又设“画院处”,绘画处隶属其下,同时在圆明园设内廷作坊“如意馆”。
太平桥
“如意馆”一名,在圆明园陈设档中最早出现,当时只是建筑名称,而非机构,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洞天深处”的东北部。初期的如意馆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包括装饰画、临摹古画、画图谱、配图、画图样、着色),也兼制玉器、象牙等物件。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如意馆的绘画职能新增设年节画、宗教画、历史画、纪实画、肖像画等。通常认为清代画院在名称、建制、职称等方面都有别于前代。在早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陈师曾、潘天寿都认为清代无独立画院。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圆明园,如意馆化为灰烬。同治朝改于紫禁城内北五所重建“如意馆”,此时隶属于内务府,而非如前朝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治、光绪朝一律称如意馆画师们为“画士”,其绘画功用主要表现在纪实、装饰、案头观赏三个方面。
通天河
戏出人物:四类画作精彩纷呈
清代晚期(1851—1911),宫廷的戏剧演出在繁盛与低潮反复中发展。民间戏班、内廷承应及后来慈禧的本家班的交替演剧构成了晚清宫廷戏剧的独特景观。如意馆画士秉承圣意绘制了精美的戏出人物画。这些戏出人物画共为四类:一是戏中角色半身像;二是戏中角色全身像,如《性理精义》图册;三是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如《戏出画册》《戏出画(单页)》;四是戏台戏楼全景图,如《清人画戏剧图轴》《大戏楼庆寿图》。其中《性理精义》《戏出画册》《戏出画(单页)》《清人画戏剧图轴》是档案中明确有记录的,属清宫旧藏。角色半身像及《大戏楼庆寿图》暂不敷陈。
太平桥(局部)
《戏出画册》,共四册为一套,每册配有木质夹板,夹板用仿宋织锦糊裱,粘有泥金纸签,纵38厘米,横5.7厘米,上书“□出画册”。图册采用蝴蝶式装裱,每本20开,共计80开,画心绢本,尺寸相同,均是纵57厘米,横56厘米。册页内容为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共160幅,勾金工笔重彩。夹板上还贴有文物清点及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纸签。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在1924年编撰的《清宫陈设档》中对此有一处说明:“(永)二百三十六号《戏出画》册,四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也记录了《戏出画册》曾收藏于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内。《戏出画(单页)》与《戏出画册》大体相同,所绘皆为舞台演出的场面图,其绘画手法、着色一致,唯独没有成册,疑为没有完成的“戏出画册”,其175幅场面图讲述了156个剧情,其中《贵子图》一幅,情节未详,待查。就《戏出画册》与《戏出画(单页)》所演戏目而言,有一出戏一幅的,也有一出戏两幅以上的画。如《取荥阳》《捉放》《阳平关》各2 幅;《打金枝》4 幅;《乾坤带》《金水桥》实为一戏两名;《五花洞》3 幅,其中两幅题名为《三短奇遇》《二本五花洞》;《探母》4 幅,其中一幅提名为《探母回令》;《空城计》6 幅,其中5 幅题名为《进宫》《盗书》《造箭》《打盖》《定计》。《戏出画册》中的剧名有很多同音异字。如《打莲香》,今作《打连厢》;《玉龙封官》,今作《遇龙封官》。其中有多处则明显是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误写的,如《女尔(儿)国》《五党(武当)山》《盗魂灵(铃)》《沙土(陀)国》《拾玉琢(镯)》等。亦有形近而误的,如《取荣(荥)阳》。
《取荥阳》舞台演出全景
有少量剧目的角色异名可能是在历来的演出中变化所致,如场面画《宇宙锋》中赵高之女名为“赵玉梅”,而今演出已变为“赵艳容”了。又如《铡美案》中的女主角,场面画名为“香莲”,半身像名为“金香莲”,而今则多作“秦香莲”。对于这些人名戏目的处理,《戏出画册》、《戏出画(单页)》皆有明确标注,戏目均写在册页右下角,人名则写在主要人物旁白。
令人信服的是,戏剧人物画中的角色装扮、穿戴与故宫博物院今存的行头文物基本相符,有的就是照相式的还原了,这排除了如意馆的画师凭空想象绘制的可能。这些场面图是如实地描绘了当年戏剧舞台演出最精彩的场景片段,在没有胶片的时代,用绘画的形式将演出定格。这些戏出场面画珍藏至今,对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原载2024年4月22日《藏书报》,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宫廷原状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