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难度是否被严重夸大?
法考难度是否被严重夸大?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是中国法律职业的“准入考试”,每年吸引大量考生报考。关于法考的难度,一直存在诸多讨论。本文将从通过率和命题难度两个维度,客观分析法考的难度,并为2024年考生提供应试策略。
法考通过率走向
法考通过率是由“过线人数/报名人数”计算得来的。其中,影响法考通过率的无外乎2个因子:
- 分母(全国报名人数,报名人数多,通过率就低)
- 分子(今年划线的政策,是放水,还是收紧?)
分子不变,分母(报名人数)变多,通过率会降低。分母不变,分子(确定的通过人数)变少,通过率也要降低。下文提供了近三年的报名和拿证人数数据用于计算:
分子(过线人数)的变化情况
根据21、22年的官方数据来看,21年非应届考生的发证情况大概14.8万人,22年大概13.7万人,23年为12.7万人,相较之前两年,逐年都要减少近1万人!分子明显变小了(不含应届毕业生的发证数据)。
分母(报名人数)的变化情况
21年约为71.89万人,22年约为81.6万人,23年的报名人数约86万人。相较之下,23年的报名人数猛涨10多万人,分母明显变大了!
2021年法考报名人数
2022年法考报名人数
2023年法考报名人数
总结
为了方便比较,我把以上数据做成表格形式,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一目了然。
通过数据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法考总体通关人数变化不大,都在16万上下浮动(20年也是16万左右),而应届生通关人数也在2万出头徘徊(20年数据稍高一点,但也不超过3万)。
而23年的非应届生领证人数却下降了1万左右,如果8月份的应届生人数稳定在正常范围,意味着23年的总体领证人数将会成为近年最低的一年!
在报名人数连续大幅度攀升的情况下,通过率的走向也不难推断!
综上:分子(过线人数)变小,分母(报名人数)变大,整体通过率自然就会降低。
并且,我们都知道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中提到的一个目标: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达到75万名。
在23年6月中旬,司法部发布的《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提到,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
按这个律师人数增长趋势,75万这个目标人数缺口已经很小,官方政策趋向缩紧也是正常走向!
其实,哪怕官方政策没有缩紧(维持原样),报名人数的逐年上升(幅度还很大),依旧会造成通过率的下降。
法考命题难度
原来的司法考试更侧重基础考查,将近半数的题目直接可以通过背诵法条或讲义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012司法考试真题: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2届
B.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C.村民委员会选举由乡镇政府主持
D.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2015年司法考试真题:
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
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
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数罪并罚
但从司考改革为法考后,不仅考试内容上有直观的增加(由原本的13门增加为18门);考察方向也有明显的转变:
在题目设置上大大提升了案例题的分值比重,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比以往更加注重考生的法律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光靠机械背诵已经无法满足考试所需。
2019年真题(回忆版):
我国作家甲创作完成小说《一网打尽》,出版后大卖,甲因此获得15万元稿酬,用该笔稿酬购买了一辆环保电动汽车,后该小说在国外获奖,由某国际组织发放奖金20万元,被外国A电影公司购买了改编权获得该公司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150万元。下列关于甲纳税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获得的奖金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B.购买环保汽车应该缴纳车船税
C.甲在国外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甲获得的稿酬应按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
2023年真题(回忆版)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明知乙拐卖妇女,还将乙和被拐卖的妇女容留在甲家住了两天。甲成立拐卖妇女罪的帮助犯
B.甲在境外实施电信诈骗,乙在庙里为甲烧香祈福,甲对此并不知情。乙成立诈骗罪的帮助犯
C.甲实施盗窃,乙在外面帮忙望风,甲对此并不知情,盗窃过程中也无事发生。乙成立盗窃罪的帮助犯
D.甲正在实施犯罪,乙在一旁对犯罪过程进行网络直播,甲对此并不知情。乙成立帮助犯
综合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法考改革后真题考察难度的确有显著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命题灵活,实务化趋势明显
现在的考题已经不仅仅是你在问某个知识点的概述和含义,更多的是考察你运用知识点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形式考查,但案例题比重增大这一趋势在客观题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刑法科目的题干经常出现实践中的热点案例,出题人也愈发注重对学术观点的考察,给考生更大自由讨论和阐述观点的空间。题干复杂化,不同科目综合考查趋势明显
近年题干的字数明显增多,且人物关系复杂,考点之间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间融合命题风格稳定,部分知识点也考得越来越细致,对考生考点识别的能力要求很显然又上升了一个级别。形式上出其不意的变化
去年法治思想一题出现两个设问,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考后还引发了较大争议。原题两个设问为:
问题一:从宪法的国家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出发,简述宪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问题二:结合你对法治思想的理解,谈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解。
其实从内容来看,问题本身仍在常规考点的范围内,很多考生都背过相关的押题,但由于该题一反常态由一个问变成两个问,而且位置还是主观题考查的第一道题,很多人直接慌了!不知道答题字数是对一个小问的要求还是两个小问加起来的字数要求,完全打乱了原本对每个题的时间分配安排...刚开考心态就崩了,甚至还有人根本没注意到第二小问!
这点后面备考的同学也要注意,训练自己的考场应变能力,题是死的,出题人却是活的!
24法考应试策略
怎么确定具体复习范围
常规重点看知识图谱
尽管法考的难度有在逐年增加,考察角度和命题形式都在变化,但每年考察的知识点,还是依循了“重者恒重”的规律,,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也要有所侧重!
在觉晓法考APP中的知识图谱界面,我们已经统计了各知识点的考频和难度,里面就有ABCDE知识点的分类。其中,ABC类知识点就是每年的常考、必考点,你可以去看这些,里面还附有样板题,你可以通过样板题看看自己掌握如何。
觉晓法考APP-AI-知识图谱
ps: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标注、计算、分类,最终也是想帮助在职考生实现:如果时间不够,无法全部都掌握,那么应该如何取舍?
例如,冲刺客观题应该优先搞AC,主客一体要保证B没问题之类的带班策略。新增/修改的点单独看专题
自己认真看大纲对比,或找我们的大纲新变专题学,专题内会筛选出近两年的新增必考点,配套课和题带大家快速过一遍,课时很短,花一个周末就能解决,考前搞定即可。很多考生自己备考,学的不系统,这块必考的反而很薄弱,只是学过,没有单独挑出来专项突破,没有做模拟题,导致明明必考,而且不难的大纲新变知识点模糊,薄弱,实属不该!
强调!!!以上你不仅要复习,还要深入掌握,要去做题(新修没有真题的就要找质量高的模拟题来掌握),要总结好笔记去多轮复习,要达标!不能草草了之!
ps.上个月大纲出来后,我们整理了24法考新大纲变化对比表,大家可以自行下载查看!下载方式:觉晓法考APP→首页→法考资料库
觉晓法考APP-首页-法考资料库
记住!每年的必考点都不好好搞,不做几遍题,你还复习个屁!
考察灵活综合,多做题至关重要
法考不是简简单单记忆的,很多题比较灵活,还有很多综合的题目如民法混商法之类的。而灵活考察的突破方法在做题,不在听课,你细品这句话,好好想想,靠听课或靠复习资料能解决的,还叫灵活考察吗?!!!
因此,一定要多做题,做题也就相当于看各种灵活例子来复习。但是绝大部分考生做题量远远不够!数量也不够,丰富度也不够!
绝大多数考生只做了近5-7年真题。你算算,每卷每年就100题,一个科目多的30来个题,少的就10多个题。近5年真题都做完,多的科目150多题,少的也就50题。你觉得够吗?
甚至我们在微博、免费群调研统计,有一半以上的考生竟然没有单独做题,只随便做了点老师教材里的题目。题都没做多少,当然觉得考得活,市面见少了,多做点题,做点模拟题,就好很多了!
我们每年都会记录内部班学员的过程数据,统计最后分数,我们发现,做题量是影响客观题过线最大的因素(没有之一)。
注意!小法依然是客观题C位(小法不考主观题,因此分值就高一些),而且没那么灵活,更好得分!
总结:课不能完全不听,至少过完一轮,但可以找薄资料+配套课程快速的过,否则后期背诵会有大问题,也会浪费时间。时间不够听完所有的课,就要有所取舍,按照我说的,你就看知识图谱,把ABC类知识点的优先级放前面搞定,有多的时间再匀给其他知识点!
常规重点之外注意下新增新修,这些都搞定,已经超越大部分乱学的人了!
最后,不可否认,法考确实有在变难,不管是从通过率的层面还是命题的层面都是在筛选(淘汰)更多的人!
但法考毕竟也只是一门考试,一门及格考试,那就肯定有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前两天,我写了客观题的百日冲刺计划,算是当前最优的应试策略(耗时最短,提分最快)!非常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