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创造力?
怎么培养创造力?
情绪如何影响创造力?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本文将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探讨它们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利用情绪来激发创造力。
最容易想到的是,积极的情绪应该能促进创造力吧?人在比较高兴的时候,似乎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这句话是对的。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认知修正理论,意思是积极的情绪可以修正人们过窄的认知视角,让人们关注事物的不同特性,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出创造性的想法。
也有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研究者通过发放小礼物或者播放喜剧片段等方式来诱发被试者产生积极的情绪,然后再测试他们的创造力,发现被试者确实在创造力的测验中表现更好。
但是,先别急着得出结论,一些相反的观点。比如说,也有研究者认为,处于积极状态时,人们会倾向于认为周遭的环境是安全、稳定的,所以就不太愿意努力了。他们容易满足于自己想到的第一个还不错的点子,不愿意进一步深入思考。所以积极情绪是会抑制创造力的。
这话似乎也有道理啊。怎么针对同一类型的情绪,科学家们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结论?先卖个关子,先来讲一讲消极情绪跟创造力的关系,最后再来统一做解答。
通常会认为,消极的情绪是会阻碍创造力的。人在郁闷、难受的时候什么都不愿意想了,还谈什么创造力呢?这句话也是正确的。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认知资源理论。这个认知资源指的就是大脑的处理能力。他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们有消极情绪,认知资源就会优先去处理消极情绪,因此进行正常思维活动的认知资源就会被挤占,所以消极情绪会对创造性活动起到阻碍作用。
但是,有研究发现,适当的焦虑有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获得更加有创造性的绩效。还有研究发现,抑郁和创造性的成果之间存在正关系,因为人们感到抑郁时,反而会为了摆脱这种情绪而进行深刻思考,从而展现出创造性的成就。
到底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如何影响创造力呢?的确,情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事物,情绪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进一步地细分研究的变量和场景,最终理出了情绪和创造力的复杂关联。主要研究结论有四点,咱们一个个来说。
首先,其实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可以提升或者降低创造力,关键不在于情绪的类型,而是在于情绪的强度。
有研究发现,情绪的强度和创造力的高低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形的曲线。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最佳的情绪强度,能够对创造力产生最大的刺激作用。而在到达这个强度之前,随着情绪强度的增加,创造力是逐步提高的。过了最佳情绪强度之后,不管它是什么情绪类型,情绪强度越高,创造力反而会越低。而每个人的最佳情绪强度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结论可以用我们刚才提到的认知资源理论解释。当情绪过于强烈的时候,无论是消极的情绪还是积极的情绪,都会挤占一部分的认知带宽,或者让认知资源释放不出来。如此一来,创造力当然会受到影响。但是,当情绪的强度还不够大,可以跟正常的思维活动并行的时候,它不挤占认知资源,而且会提高人的生理唤醒度,促进大脑的活跃程度,从而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好,以上是第一个结论。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可以提升或者降低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情绪的强度。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情绪的强度,使它处在一个最佳区间,无论什么类型的情绪,都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
咱们再来说第二个结论。假设,情绪强度一致,两种类型的情绪对于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
积极情绪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认知的开放度和灵活性。开放性会让人关注更多新异刺激,灵活性能够让人找到看似无关的事物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我们之前说,创造力有两个特征,一是新奇性,二是有效性。很显然,积极情绪促进的是创造力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新奇性的产生。
可是积极的情绪也有负面的作用,它会让人容易满足,所以虽然想出了很多个点子,但是很难继续探索产生更优解。也就是说,在创造力的第二个特点,有效性方面,积极情绪是有不利影响的。只是综合来看,在一定强度内,积极情绪的利大于弊。
但是,消极情绪却反过来了。消极情绪的主要作用是激发人们的专注力和深入的探究欲。当人们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会格外谨慎而专注地评估手头的方案,也会倾向于看到这些方案的问题,从而被倒逼着不断探索,最终找到最好的方案。你会发现,消极的情绪它是作用于创造力的第二个特征,有效性。而因为消极的情绪让人集中注意力,视野收窄,阻碍人们看到更广泛的观点,所以会阻碍新奇性的产生。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可以针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在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通过激发自己或者是他人的不同情绪,来实现创造力的最大化。
比如说,我们进行头脑风暴往往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盲目变异阶段,也就是大家都可以尽可能发散地去想象,想到越多方案越好,越是出奇越好,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调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的情绪,来促进我们认知的灵活性和开放度。
在头脑风暴的后期,我们会进入一个选择性保留的阶段,也就是对之前的方案进行筛选和整合。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一个严谨、专注和永不满足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引导团队,适当地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比如有点焦虑、有点郁闷的那种情绪里,去倒逼我们找到最佳的方案。
还有一种解题思路是,我们可以找不同性格的人来配合完成一个项目。有的人天性乐观,他们喜欢发散思考,但是没有定力,思考深度也不够,他们就适合发挥创造力中新奇性的那一面。还有的人比较悲观,容易焦虑,他们适合发挥创造力中有效性的那一面,做方案的评估和整合工作。把这两类人搭配起来,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承担主要任务,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就会达到最优水平。
第三个结论,咱们来说说一个更加复杂的情绪状态,就是两种情绪类型交织共存。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失落,感到紧张的同时,又体会到快乐,总之处于悲喜交加,苦乐交加,情绪混杂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创造力会达到巅峰。
比如,有研究发现,初入职场的新人,既对自己很有自信,怀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同时在做事情时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有点忐忑不安。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新员工,是产生创造性想法最多的。也有研究发现,当多种情绪共存时,人们容易产生顿悟。因为不同情绪类型的撞击和短时间的快速切换,容易打破思维局限,让人迸发出顿悟。
所以,从理想状态来说,产生创造力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单单有一种情绪,让不同的情绪类型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而且我们还要能驾驭住它们,不能让它们挤占认知带宽。这听起来就很难,甚至有人也会反驳说,这种状态不是会让人疯狂吗?的确,有研究发现,双向情感障碍者的创造力往往是很强的,尤其是双向情感障碍结合高智商。双向情感障碍,就是指患者的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情绪极端变动。这类人的头脑里经常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情绪,同时高智商又给了它们一个足够多的认知资源来承载情绪强度,所以两者结合,往往催生很强的创造力。
不过,我们绝不能为了创造力而牺牲身心健康,所以找到一个平衡很重要,这需要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拿捏。
怎么激发多类型的情绪?一个激发多类型情绪的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在短时间内同时激活自己积极的记忆和消极的记忆。也就是一会儿想想好事儿,想想这个事情好的一面,一会儿想想坏事,想想这个事情坏的一面,用记忆来刺激情绪,从而让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化,从而激活创造力。
再来说第四点结论,也是最后一个结论。情绪影响创造力中间,有一个关键的调节变量,那就是个体的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它是关键的调节变量呢?因为,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自主性较强,那么他无论是处于积极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里,他都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情绪运用能力。在积极情绪里,他不会因过度的喜悦而陷入骄傲自满的境地,相反,会充分利用积极情绪所带来的思维活跃度,挖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他也不会轻易地陷入消沉而无法自拔,反而会借助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压力,不断地逼迫自己深入思考。用咱们前面说的U形曲线理论来说,一个自主性高的人,他的最佳情绪强度离原点特别远,能驾驭很激烈的情绪。这类人,能够将各种情绪转化为助力自身创造力的资源,达到无论面对何种情绪都能为我所用的理想境界。
相反,一个自主性低的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经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他也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一点点情绪波动就会导致思维混乱,进而阻碍创造力的发挥。
把知识点串联一下,怎么利用情绪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水平呢?在方案产生阶段,激发自己和团队的积极情绪,从而刺激认知的灵活性,产生新异想法;在方案确定阶段,激发消极情绪,从而刺激专注力和探索欲,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度琢磨,寻找到最优解。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掌握情绪强度,不能让认知资源被情绪吸走,而是让情绪可以跟我们思考汇聚成一股力量,和情绪一起活在当下,该写稿写稿,该做事做事。同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修炼自主性是关键,自主性让我们成为情绪的主宰者,在不同情绪境遇下灵活应变,高效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