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
德胜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是普米族的最大聚居区之一。近年来,德胜村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注重生态与旅游并举,用心打造原生态美景,开发以“民俗体验、户外运动、自然观光”为路径的文体旅融合新业态,展现“原汁原味”乡村美景。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德胜村位于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腹地,是普米族的最大聚居区之一,普米族占全村人口的75.4%,普米族语言、建筑、宗教祭祀、传统习俗等各方面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体验价值。德胜村生态环境优越,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八大核心区之一的老君山片区西部,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人文风情浓郁,山水错落有致,丹霞地貌惟妙惟肖,单体资源极具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森林覆盖率达82%,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德胜村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注重生态与旅游并举,用心打造原生态美景,开发以“民俗体验、户外运动、自然观光”为路径的文体旅融合新业态,展现“原汁原味”乡村美景。
二、主要做法
(一)生态保护先行,打造生态民俗景区
德胜村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托位于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地区的资源优势,注重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民族文化活动展示中心等,成功创建罗古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合理进行功能分区、项目设计、活动策划、设施营造和旅游线路安排等,实现村庄与景区的有益互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化传承强基,保护弘扬普米文化
注重保护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普米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一是重保护。组建普米传习小组,传承发扬普米族传统民间文化;国家级非遗搓蹉和省级非遗四弦舞乐充实了普米族的民间演艺文化。二是促传承。在保护普米族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放大建筑景观特色、做强民俗活动体验、农牧生态景观化等方式,在每年端午节举办“普米情人节”吸引四方宾客,打造集村寨观光、文化展示、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世外罗君箐,天下普米情”。
(三)业态创新赋能,形成特色乡村品牌
因势利导,以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普米山岳生态文化”为核心,采用“政府投入+企业运营+民居改造”的模式,建设实施了罗古箐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投资2493万,建成国内首家徒步主题民宿,将13户民居中的1—2栋厢房改造为民宿套房,保留古老的木楞房建筑,村民的生活区域不变,融入度假品质,由企业统一运营,实现村庄变民宿、村民变管家,截至目前运营收入约30万元。依托已建成的24公里旅游步行栈道,成立国内首个“ululul轻量化徒步俱乐部”,通过集中开发火塘文化、轻徒步、山地越野等人文体育体验项目,将风景“点”串成生态观光旅游“线”,促进德胜村从自发型、低端型、观光型向高端山野度假层次发展。
三、经验启示
(一)生态保护是前提
德胜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宗旨,不搞大拆大建,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草甸风光、古朴的村落民居来吸引八方来客,实现“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
(二)普米文化是依托
在德胜村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挖掘普米族传统文化,将文化元素与村庄建设、基层治理、旅游开发紧紧捆绑在一起,普米情人节的举办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快实现普米文化主客共享。
(三)产业创新是动力
深挖罗古箐景区、户外运动、普米文化三大资源优势,打破常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要素,全面布局产业,外引内联,实行政企村合作,实现新要素布局、新业态植入、新产业融合,创建全国首家“徒步主体民宿”、成立首个“ululul轻量化徒步俱乐部”,实现差异化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