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海大和尚讲解《普门品》:观音菩萨如何游化娑婆世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海大和尚讲解《普门品》:观音菩萨如何游化娑婆世界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9458733_121124728

信在佛经的经文里就是“如是”那两个字,代表什么?代表听众对讲法人的接纳、信任。

一、经文结构解读

上一节我们讲观世音菩萨从三个方面,应众生的根机,令众生得解脱。那么哪三个方面的机呢?

第一个是口称,口称圣号,"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一直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巍巍如是。”这就是众生口的机。

第二个呢,“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这就是观音菩萨感应我们众生的意根。我们的意根有贪嗔痴的烦恼,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也能得到解脱。

第三个感应的对象是什么,是行为,是身,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一直到"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恭敬礼拜属于行为。

那么在这之后呢,就是劝持。这一部分第一番问答有三个部分——总答、别答、劝持。劝持的这一部分,“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后面有个校量功德,或者叫格量功德,把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功德放在一起,他们是一样的。“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是第一番问答。第一番问答的核心,就是观世音菩萨;第二番问答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普门,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个问啊,他问了观世音菩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这是身业,观音菩萨身业的功德。我们众生的身口意,可能有功德也有过失,像寺院拜忏、听经、礼拜,这都是功德。但我们在世俗社会,行为上有错误,那就不仅仅是没有功德,可能还有过患。而菩萨的身口意,行为语言和思想境界,都是功德,他没有过患。所以第一个就是问观音菩萨的行为身业的功德“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第二个是怎么样为众生说法,这就是他的语业,口业的功德。

第三个是意业,“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是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神通妙用,这是问。

后面的回答从“佛告无尽意菩萨”一直到“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回答。回答又分三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别答,别答讲了观音菩萨以三十三身应现,有时候呢,我们就会说是三十二身,这都可以;然后有一个总结就是总答,“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最后就有一个“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这就劝供,劝我们供养,这是第二番问答。这前面两番问答可以称为全经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无尽意菩萨啊,承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一部分呢,一共有六个构成。一,无尽意菩萨,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奉命。二,“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然观世音菩萨不受,“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三,又重新再供养“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这时候,佛陀在一边劝,“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四,观世音菩萨就接受这个供养了。五,“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这是受供。六,最后有一个结德,就结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第三部分是叫“重颂”,重颂有一句话是启,“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后面整个的颂一共有二十六个偈颂,二十六个偈颂可以分成三部分:那么二十六个偈颂的第一个偈颂,就是颂无尽意菩萨的两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从第二个偈子到第二十三个偈子,是释迦牟尼佛回答观世音菩萨的这个功德;从第二十四个偈子到第二十六个偈子,就是倒数第三个偈子,“妙音观世音”到“是故应顶礼”,这就是劝我们众生,称念观音菩萨,皈依顶礼观音菩萨,这是重颂的一部分。最后的一段呢,就是赞叹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功德,有一位持地菩萨,在法会中起来,肯定了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功德。最后呢,现场与会大众,听闻《观音菩萨普门品》以后,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这是关于《观音菩萨普门品》的科判。这是一个粗线条的,其实每一个问题啊,每一个细科啊,还可以再往细里判,可以分成更多的科。

二、鸠摩罗什大师简介

现在我们回到经文的开头部分。这一品经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妙法莲华经》是我们汉传佛教重要的经典,是天台宗的理论根据。翻译《妙法莲华经》,也是翻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这位高僧,是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大师。他的父亲是印度人,他的母亲是龟兹国(现今新疆龟兹)的公主。鸠摩罗什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叫“童寿”,他年纪很小,但他的智慧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很小的时候,九岁就登座讲经。他从小跟他妈妈出家,后来历经艰险,从现在新疆一带,辗转到了甘肃的武威,那时候叫凉州,在武威停留了一些年,后来又到了现在的西安,鸠摩罗什大师是从西域到汉地来翻译经典、弘法利生的。那这个姚秦啊,就是在那时候中国北方的一个王朝——因为皇帝姓姚,所以我们称鸠摩罗什大师为姚.鸠摩罗什大师。

大家都熟悉的,我们早晚课诵的经,像《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像《金刚经》,这些都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据说鸠摩罗什大师是过去七佛,从释迦牟尼佛往前追溯,七佛他都是翻译佛经的专家,七佛译师。有的经,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也有其他高僧翻译的,但是我们汉地的众生,就是喜欢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这个当然你可以去理解是因为他的翻译风格,符合我们汉人的语言习惯,但从因果来说,应该是这位大师跟我们汉地众生因缘甚深,我们要感念他的恩德。

现在陕西西安甘肃武威有罗什寺,西安还有一个草堂寺,那是鸠摩罗什大师带领僧众翻译经典、传法的地方,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开山祖师。

三、经文解读方法

现在我们看经文:“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大家都知道佛教传到中国是在西汉末东汉初,我们中国古代的祖师们,对于传自印度的佛经的解读,特别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对《妙法莲华经》的解读,我上一节介绍过《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那就是在文本上,流传至今的,记录了智者大师解读《妙法莲华经》的本子。智者大师也解读过《金光明经》《请观音经》。

智者大师解读并不完全是他的独创,那个时代,在南北朝南朝后期到隋朝,智者大师对大乘佛法的学习,对大乘佛经的解读,他是个总结性的人物,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以前南北朝时代,很多高僧大德的大乘佛经的解读(解读是现在的词了,古人就是注疏、讲解)他有自己的判摄。根据天台宗的这个核心教义,他建立了天台宗独有的解经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成为从隋朝一直到现在,这一千多年来,我们汉地解经的一个标准模式。

比如对一个经的玄义,还有一个宗派在唐朝出现,就是华严宗,华严宗他用的词不一样,但是这种大致的结构,也是跟天台宗是接近的,他也有类似于玄义的这一部分。所以在进入这个经以前,先从理论结构上去了解这个经,这叫玄义,不过在华严宗叫悬谈,那个悬啊是悬在头上的悬,悬挂的悬,意思是一样。再有就是对经文的注疏了。

四、经文解读

现在我们再进入经文,中国祖师对佛经经文的解读,是继承了印度的传统,同时又有中国祖师们自己的智慧,也很符合以汉语为语言的文化环境,比如第一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第一句话在很多佛经的前面,大同小异,它都会标明几个要素,所以中国古代祖师很早就把这几个要素提炼出来了。那么提炼出来的就是,佛陀讲法他要有六个方面的要素成就,可以说是六个方面的因缘。佛陀说法,或者任何一个高僧大德说法,他也是因缘法,他需要很多条件聚集到一起,才有说法这件事。哪些条件呢?

第一个是时间的条件,第二是空间的条件,第三个是听众,要有听众啊,如果你讲法没有人听,你怎么讲呢?第四个是主,主就是讲法的人,第五个是闻成就叫“闻”,这个闻什么意思啊,比如说,如果你们诸位都是外国人,不懂汉语,有时间有地点有听众,还有讲法的人,但是我讲汉语你们一句听不懂,听众跟讲法的人之间,在语言上有障碍,不能沟通,这也不能叫闻。听闻,或者是听的人,语言没有问题,但是他的身体有障碍,听力有问题,那也不能成就闻了。

第六个呢,就是一种信,这条很重要,这个信在佛经的经文里就是“如是”那两个字,代表什么?代表听众对讲法人的接纳、信任。如果你们,今天你们诸位,现在听我讲的时候,大家内心都带着一种想法:“看这个明海怎么讲,我要挑他毛病,下来跟他辩论。”如果你们都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气场它就变了,这氛围就变了。为什么?它没有信了,就是我们互相之间没有信,我们互相之间有信,那么这个讲法才成立。所以讲法它跟世俗的讲演有不一样的地方,应该就在这个信上。

那从佛经的这种体例,大家体会到什么啊?体会到其实要成就一个说法的法会啊,成就一个讲法、听法,是需要因缘的,需要很多条件的。

那么,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呢?大家体会到没有,观世音菩萨愍我等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