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生幸福与舍得智慧
【原】人生幸福与舍得智慧
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很多人毕生都在探寻答案。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东西方哲人老子和苏格拉底,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懂了舍得的智慧,就离幸福更近一点。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时空,但都传递了相似的舍得的幸福智慧。
那么舍得、智慧和幸福有什么关系?
首先,舍得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心态。很多人把舍得理解为大度、豁达,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舍得的智慧,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大度和豁达。
其次,很多人把舍得理解为先舍而后得,先舍弃一些东西,然后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先舍弃了小利,而得到更大的利益。
如果只是在这个层面理解舍得,并没有跳出固有的逻辑。因为,你还在同一个层面理解舍与得,你的目的还是“得”,为了得而舍,这是欲擒故纵、欲取故予的另外一种表达,这并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手段。
其实,舍与得不是同一层面的取舍和选择,舍与得也不是先后发生的,而是在更高维度的辩证统一。
那舍得智慧与幸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幸福,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是身体健康,是财富自由,是权力地位,还是家庭温暖。相较于身体,财富,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快乐来自于外在的刺激,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安定。
幸福可能有很多定义,但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把幸福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幸福就是:心灵无纷扰。一个人内心的安定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那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你需要舍得的智慧,接下来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舍弃欲望、舍弃执着、认识自己。这是一个由外而内,逐渐走向内心安定和富足的过程。
首先,过度的欲望常常是一个人内心的安定和满足的最大敌人,老子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欲望是对外在目的的冲动,这种冲动会扰乱我们的内心的安定。
对外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会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但也会带来持续的不安、困扰甚至痛苦。
正如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指出了困扰人心的五大因素:五色、五音、五味、畋猎,以及难得之货。越难得到,越是稀有的东西,对我们的欲望刺激越大,从而让我们行为过度,甚至疯狂。
今天现代社会,我们的物质极大丰盈,信息越来越便捷,我们的欲望被不断满足,看起来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但欲望满足和信息丰富,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欲望。
这是因为,一方面,想象力是欲望的边界,当我们还不知道豪车豪宅,山珍美味的时候,我就没有那么多欲望,我们知道得越多,欲望的边界越大。另外一方面,你拥有的越多,你就越害怕失去。
正如老子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获得和失去都会让我们受宠若惊,给我们内心带来极大的纷扰。
更重要的是,拥有即是被拥有,你拥有得越多,自我就越少。一个人很容易被拥有的东西所异化。
我们有了手机,你的时间就被填满;有了车子,你就失去与朋友悠闲散步的乐趣;有了房子,你就有了还不完的房贷,失去了自由的生活;甚至有了快餐,我们也失去了与家人一起烹饪的温馨氛围。
看起来你是拥有了手机、车子和更便捷的生活,但实际上你也逐渐失去了独立的自我,变成了手机、房子、车子和欲望的奴隶。
今天社会,我们看起来拥有了很多,但我们独立、自在、满足的自我其实越少。就像一个孩子,一心想着要拥有一个玩具,实际上对玩具的欲望就会占据他的心智,玩具反而成为他心灵的枷锁。
所以,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对欲望的深刻认识非常重要,古今中外的伟大哲人都告诫我们要对欲望保持警惕。
正如苏格拉底说:只期待少许,才更接近于最高的幸福。
老子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少则得,多则惑。这是一种舍得智慧,要懂得舍弃和减少对外在过度的控制和欲望,才能获得对内心的安定和幸福。
其次,要获得幸福,要舍弃执着。如何舍弃执着?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给了我们这种智慧。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的对立面是有为。所谓有为,就是强加了人为的目的,执着于自己行为的结果,就是有为。
无为的解读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心法是:为而不争。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而不争就是我们专注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对结果有过度的期待。竞争是相对于结果的成败得失而言的,为而不争看起来反其道而行,但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它让我们能够跳出目的、价值、结果的束缚,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或者说,你只有舍弃对目的的执着,你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
正如老子说: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我们为什么会有成功和失败,是因为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有为,执着于自己的目的,由此我们才会产生失败和痛苦。
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是在意事情的输赢、成败、得失。其实我们就很容易被它们所限制和影响,正如在运动中,顶尖运动员的决胜时刻,教练员往往会告诉他们,忘掉输赢,忘掉奖牌,你才能真正发挥顶级水平,因为对结果、输赢成败的一丝执着,都会让你内心无法安定。
这是一种舍得智慧,你真正舍弃了对目的和结果的执着,你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
最后,获得幸福的关键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认识你自己”,他虽然被誉为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但他却认为自己是最无知的人,他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并非苏格拉底谦逊,而是他认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是迈向智慧的起点。因为,唯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思,才能认识到自我的有限和盲目。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对外欲望的盲目追求,为什么会陷入对结果的执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无知导致的。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就会盲目向外追求,也就无法克制自我的欲望;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就会对结果过于执着,无法做出合理的取舍。
对自己欲望和执念的无知,不仅会对心灵产生无尽的纷扰,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所以,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和认识,认识到欲望的根源,认识到自我的执念,认识自我的无知,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外在的一切成败得失,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安定和满足。
这是一种舍得的智慧:舍弃无知,你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如何获得幸福?
2000多年前,东西方先哲老子和苏格拉底,传递给了我们相似的幸福的舍得智慧。他们都告诫我们,幸福不是欲望的满足,不是对结果的执念,甚至不在于一切外在的财富和成就。要获得幸福就要从关注外部世界,转向自己内在的心灵,因为,幸福是心灵无纷扰。
想要让心灵无纷扰,需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的原因。
只有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克制对欲望和执念的盲目追求,从而才能获得自内心的安定,认识自己,克制欲望、舍弃执着,这是东西方先哲传递给我们的幸福智慧。
正如苏格拉底说: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取舍,知足常乐,这是关于幸福的舍得智慧。领悟幸福的舍得智慧,就像舍得这款酒:舍得酒·中西圣贤对话。
舍得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蕴涵了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舍得也是西方文化的智慧,一瓶酒将中西两位先贤,老子和苏格拉底的智慧融于一身。
舍得既是一瓶好酒,舍得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横跨了古今,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舍得既是一瓶酒,也是一本书,它的设计非常特别,整个包装就是一本书,非常适合摆在书房里“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