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经典品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经典品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1878268_121107011

卡尔维诺说:“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为了更好地凸显丁玲纪念馆的文化属性,打造一座高质量的文学殿堂,我馆特别策划推出了《经典品读》栏目。此栏目将在每月推出一篇丁玲或其他国内外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供大家品读,以期在阅读中感受它的魅力,通过阅书,读己,充实读者的精神和生活。
这一期我们要推出的作品是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视频来源:哔哩哔哩

作者风采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又名贾西亚·马奎斯 ,出生于哥伦比亚,毕业于波哥大大学,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是魔幻现实主义的,“ 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剧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2014年4月17日在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读者评价
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作品荐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酝酿达十数年之久,1965年开始创作,1967年出版,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图景的鸿篇巨著”“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故事讲述马孔多小镇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变化与传奇故事,记录了家族命运与百年历史,是重复地叙述相同而荒唐的命运,是拉美国家几百年命运的缩影,独具意味地隐喻着人类“文明”史的建立、发展与终结,在荒凉失落与荒唐可笑中诠释宿命式的轮回。家族中人物名字是相同或相近的,预示着他们拥有殊途同归的孤独命运。《百年孤独》以布恩地亚被捆在树上为开端,以他被蚂蚁吃掉为结束,通过细腻丰富的笔触、大胆自由的想象、魔幻的叙事艺术,讲述布恩地亚家族命运与历史,刻画人物孤独的灵魂与自我救赎,进而体现出个人、家族及全人类的悲悯与孤独情怀,让人们重新思考时代发展与人性变化。
《百年孤独》被世界文坛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峰,已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销量逾1000万册。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作家,比如我国的莫言、余华、苏童等。不看内容,光看书名,就对人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对于一般人而言,孤独并不是一件好事,百年孤独那得多煎熬?这是一个人的孤独还是群体的孤独?发生了什么事要经历一个世纪的孤独呢?读完全文,你会被小说的叙事手法、宏大主题和人物命运所牵引。但小说有着纷乱的情节,相似的人名,复杂的关系,没有序,也没有目录,没有内容情节的的引导,对于初读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没有一定的阅历和沉静的心态,很难读的进去。不必羞愧,也不必强求,因为有生之年,你一定会翻开这本书的。到那时,你会发现,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过去令人费解的离奇情节现在会让你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原来那让你觉得过于冷漠的冷静旁观的口吻此刻却使你读罢激起了心底最深处的苍凉。《百年孤独》,值得你一读。
原文欣赏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是唯一的幸存者。二月的一天晚上,响起枪托砸门特有的声音。仍在等待雨停的奥雷里亚诺第二打开门,看见一位军官带着六名士兵。他们浑身淋得湿透,一言不发,从厅堂到谷仓逐一搜查,不放过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衣柜。乌尔苏拉被屋里亮起的灯光惊醒,但在搜查的过程中没吭一声,只是将手指交叠,指向士兵们活动的位置。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急忙去通知睡在梅尔基亚德斯房间里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但他知道已经来不及逃走。于是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又把门锁上。他在屋里穿上衬衣和鞋子,坐在行军床上等待他们到来。那时他们正在搜查金银器作坊。军官命人打开门锁,借着提灯的光亮扫视一周,看到了工作台和玻璃柜,柜中的酸液瓶罐和各式器具都按当初主人留下的原样放着。他看出来没有人住在这房间里,却仍狡诈地向奥雷里亚诺第二询问他是不是金银匠。奥雷里亚诺第二向他解释这作坊属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啊哈。”军官恍然大悟,打开灯下令仔细搜查,连收在瓶子后面铁皮罐里的十八条未被熔化的小金鱼也被找了出来。军官将小金鱼摆在工作台上一条一条检查了一遍,神色和缓下来,忽然间变得有人情味了。“我想要一条,如果您允许的话。”他说,“过去是叛乱的信物,现在可成了文物。”他很年轻,几乎还未成年,但丝毫不显腼腆,并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只是直到此时才流露出来。奥雷里亚诺第二送了他一条小金鱼,军官收在衬衣口袋里,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光彩,又把余下的倒进罐里放回原处。
“这是无价的纪念品,”他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可是一位最伟大的人物。”
然而,他的人情味并不妨碍他严格履行职责。在重新锁好的梅尔基亚德斯房间的门口,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没有放弃最后一线希望。“这间屋子一百年没有住人了。”她说。军官仍下令开门,拎起提灯扫视一圈。光线照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脸上的瞬间,奥雷里亚诺第二和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看见了他那双阿拉伯人似的眼睛,心下便明白这是一段焦虑的结束,又是另一段焦虑的开始,而只有彻底放弃才能安心。军官仍拎着提灯四下检视,直到发现堆放在衣柜里的那七十二个便盆才表现出兴趣。他打开了灯。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坐在行军床边,一副整装待发的样子,从未显得如此庄严深沉。房间深处的隔板上放着书页散落的书籍和羊皮卷,整洁的工作台一尘不染,墨水瓶中的墨水仍未干涸。空气纯净明澈,一切不染尘埃,清新如故,与奥雷里亚诺第二童年记忆中的景象丝毫不差,只有当初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感觉不到。但军官只对便盆感兴趣。
“这家住了几口人?”他问道。
“五口。”
军官显然无法理解。他的视线停留在奥雷里亚诺第二和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看见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的地方,但连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也意识到他对自己视而不见。随后他熄了灯,关上门。听着他对士兵们说的话,奥雷里亚诺第二明白这位年轻的军官和当年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象。
“这间屋子确实至少有一百年没住人了,”军官对士兵们说,“说不定都有蛇。”
门一关上,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就确信自己的战争已经结束。数年前,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曾对他讲起战争的魅力,并试图用个人经历中的无数实例来证明。他信以为真。但就在军人们对他视而不见的这个晚上,他回想起过去几个月的紧张局势,狱中的苦难,车站里的恐慌,以及满载死尸的火车,得出一个结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过是个伪君子或懦夫。他不理解上校何必用那么多言辞来解释自己在战争中的感受,其实用一个词便足够:恐惧。相反,在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里,被神奇的光线、落雨的声音、隐身的感觉所保护,他找到了此前生命中一刻不曾有过的安宁,余下的唯一恐惧就是自己有可能会被活埋。他告诉了每天前来送饭的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她答应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一定让他先死后葬。摆脱了所有恐惧,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得以专心钻研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愈难索解兴致愈高。他习惯了雨声,两个月之后那已经无异于另一种静谧,唯一打扰他独处的就是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的进进出出。因此他恳求她把饭留在窗台上,再次关门上锁。家人已将他遗忘,包括费尔南达,她得悉军人们对他视而不见,便不觉得留他在那里有什么不妥。六个月的幽闭过去,军队已撤离马孔多,奥雷里亚诺第二想找人聊天打发等待雨停的时间,便打开门锁。门一开,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气味散发自屋里满地的便盆,每一个都已用过多次。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须发蓬乱形容难辨,对令人作呕的气味恍若不知,仍在反复研读天书般的羊皮卷。他身上闪耀着天使般的光芒。门开的时候,他只是微微抬了下头,但就在那一瞥中,他的兄弟分明看到了曾祖父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在重演。
“有三千多人,”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只说了一句话,“现在我能确定车站里所有的人都死了。”
往期推荐
经典品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经典品读|钱钟书:围城
经典品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经典品读|余华·活着
END
编 辑 | 王思戈
初 审 | 郑美林
复 审 | 张 兰
终 审 | 毛雅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