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3756644_121640652

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从全球和中国两个层面分析该技术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展望。

发展现状

  1. 全球市场规模与产业分布
  • 市场规模:不同研究机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2022年全球黑水虻饲料收入约155.4百万美元,市场规模约2.43亿美元,饲用黑水虻虫粉市场销售额达0.2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分别达到25.7亿美元、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较高。

  • 产业分布:知名企业集中在欧洲与北美,如荷兰Protix、法国InnovaFeed等,亚太地区部分国家也有积极跟进。养殖模式以立体工厂养殖为主,生产规模多为千吨级蛋白,产品类型丰富。

  1. 全球发展环境
  • 科技创新支撑增强: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长,成为研究热点,专利申请逐年递增。

  • 国际组织高度认可: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报告、项目资助、举办会议等方式,推动黑水虻技术应用与发展,提高其全球认知度。

  • 行业组织影响力增强:欧盟、北美、亚洲分别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在法规修订、行业规范制定、促进行业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欧盟、美国、加拿大等明确黑水虻昆虫可作动物饲料,并制定相应法规确保饲料安全、卫生及可持续发展,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1. 中国产业规模与特征
  • 产业规模:新兴产业,无官方统计数据,据估算2023年我国黑水虻鲜虫产量12.31万吨,虫沙产量18.47万吨,市场规模4.9亿元,占全球比重达25.42%。

  • 产业特征:构建生产价值链,利益相关者众多。养殖模式以地面养殖和立体工厂化养殖为主,地面养殖占主流,不同模式成本结构不同。末端产品以鲜虫、干虫、冻虫为主,鲜虫市场需求大,因水产养殖户习惯及成本因素。

  1. 中国运行模式
  • 社区公益型:政府、社区、企业合作,就地处理厨余垃圾,产生虫粪堆肥回用,减排效果好,但成本高,科普价值和社会效益显著。

  • 环保产业共生模式:如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形成多产业共生模式,处理餐厨固渣,虫粪与沼渣堆肥,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 链式一体化运营模式:企业获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许可,形成全链条产业模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 大棚地槽养殖模式:利用大棚饲养,外购基质,投资少、利润高,但养殖粗放、环境差。

  1. 中国产业发展环境
  • 技术创新热度高:科研机构关注增多,论文和授权专利数激增,企业研发投入大,科技创新氛围良好。

  • 政策环境不断改善:黑水虻昆虫蛋白粉进入饲料目录,但部分产品存在政策性限制。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多为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缺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面临挑战

  1. 规模化生产技术待突破,昆虫蛋白产能与工业饲料生产需求不匹配。

  2. 生产技术、产品安全性及评价标准缺失,限制饲料产品推广应用。

  3.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企业投资面临市场和技术风险。

发展机遇

  1. 我国生物废弃物资源丰富,每年产生大量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为黑水虻养殖提供充足原料。

  2. 作为养殖大国,饲料蛋白缺口大,黑水虻可提供优质替代蛋白,市场需求广阔。

  3. 黑水虻处理技术碳减排潜能大,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前景良好。

发展建议

  1. 创新研发规模化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品品质,开发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价值。

  2. 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风险评估,确保产品安全、质量和可持续性,规范市场监管。

  3. 建立行业机构组织,促进行业自律,推动政策出台,加强企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 多部门联动完善支持政策,共同推动黑水虻产业壮大。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