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闻热话|全球顶尖AI人才 半数产自中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闻热话|全球顶尖AI人才 半数产自中国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502/13/AP67ad3420e4b04111a4a5793c.html

近年来,中国在AI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AI人才的最大输出国,近五年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增长近73%,占比从16.9%跃升至27.9%,跃居全球首位。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持续改革与创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拔尖人才培养到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中国正在为全球科技创新培养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2月2日,北京首个AI科技庙会上,机器人向小朋友递上其选购的年货。(中新社)

美国智库研究显示,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AI研究人员,成为AI人才的最大输出国。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未来中国有希望迎来AI人才的大爆发。

2.5亿大学生牢固基座 DeepSeek团队“纯国产”

DeepSeek爆火后,OpenAI前政策主管杰克·克拉克称,DeepSeek“雇用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回应,“奇才”实际上“是一些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以及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这样一支年轻的“纯国产”队伍,上演着中国教育体系一场硬核的自我证明。

探索拔尖人才培育新路径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表示:“在本土AI人才培养上,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展现出来的面貌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未来中国有希望迎来AI人才的大爆发。”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的麦克罗波洛智库的研究亦显示,从出身的本科院校来看,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AI研究人员,成为AI人才的最大输出国。这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优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李秀坤领衔的联合课题组调研显示,近年来,内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拔尖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等,优化招生选拔和培养,形成高校少年班贯通式培养、大师领衔的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通识教育的书院制培养等培养新模式,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适合他们的广阔舞台。

十八大以来培养逾亿高校生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郑骁庆表示,中国AI层面的竞争优势,其实就是中国人才数量上的优势。从中国的头部高校来看,对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已经比较接近于美国。“在这样的情形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能对现有的技术进行迅速的消化。”

教育部的数据印证了郑骁庆的说法。大公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培养出1亿多毕业生,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学研究生从172万人增加到388万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拔尖创业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功不可没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过去20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提升,为今天的科技进步打下基础;大学扩招,又为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事实上,中国的研发人员总量已多年居于世界首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最新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明确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人们参观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新华社)

中国教育发展成就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5亿
  •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面向未来|高校竞设未来技术学院 建人才“蓄水池”

在中国,一个突破传统、面向未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改革新范式,正在超常规、有组织地深入推进。大公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21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学等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启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3年来,未来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蓄水池”。目前已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共计8000余名,其中部分青年人才已经崭露头角,担纲领衔重大科技任务。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看来,未来技术学院从新科技的基础研究阶段就面向长远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布局,为技术突破持续提供支撑。

据了解,经过3年探索,未来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未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预见,凝练形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电子芯片与系统、储能技术、未来航天器系统、生命健康等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覆盖国家重点部署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方向,精准聚焦人形机器人、先进高效航空装备等标志性未来产品发力。

布局大湾区等10个重点区域

除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外,一批技术突破还实现了产业化。比如,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制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重量仅2.2克,能在小老鼠“戴着跑”的过程中实现“深脑成像”,被誉为神经科学研究革命性的新工具,相关技术应用收入预期超1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对照国家“3+N”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建设规划,布局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10个重点城市和区域,紧密对接区域创新体系和未来产业发展。

筑牢基础|AI教育进中小学 六年内基本普及

近日,内地“六年内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AI)教育”登上热搜。据悉,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大公报表示,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部门、学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培养适应AI时代的人才。

中国是全球少数开设政府认可的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国家之一。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校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对于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此次发布的《通知》列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包括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和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

专家:创新教学 摆脱“应试教育”

大公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北京市已明确,今年内,全市大中小学校将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不少学校已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教育活动。其中,小学阶段主要通过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如简单机器学习、智慧交通等;初中阶段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知识,如数据处理、算法原理和机器学习的初步概念;高中阶段进一步深入,开设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AI项目开发等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熊丙奇提醒,推进AI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关注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


参观者在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体验VR游戏。(新华社)

中国自主培养人才计划

  • 拔尖计划: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于2009年启动,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
  • 101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筑基性工程。2021年底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2023年启动数学等8个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计划。
  • 强基计划:2020年起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 中学生英才计划:2013年起,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高校,参加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旨在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

自主培养|“拔尖计划”实施15年 培育逾3万基础学科“新血”

近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直高居内地教育话题“热度榜”前列。2009年,教育部等部委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赋予入选高校自主选才、自主配置教育资源的权限,鼓励探索最佳培养模式,意在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助其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15年来,“拔尖计划”已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2009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推出“拔尖计划”。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子豪成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批“拔尖计划”本科生。“感谢‘拔尖计划’,使我在大三时就有机会向诺奖得主学习,开展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他表示,“拔尖计划”引领他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从2018年开始的“拔尖计划”2.0时期,从最初18所高校的5大学科,增加到了20个学科、77所高校的近200个基地。每年有超过1600名院士、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学者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授课,授课总学时数超过5.2万个。

被精心栽培的拔尖学生的毕业去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悉,在已毕业的1.7万余名“拔尖计划”本科生中,93%以上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拔尖学生出国深造比例趋跌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拔尖计划从1.0时期推进到2.0时期,拔尖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国外深造比例减少,国内深造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国外读博比例从55%下降至25%,国外读硕比例从7.1%降低到3.3%,而国内读博、国内读硕比例分别从15.9%、7.1%上升至40.9%、14.5%。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与国际形势、就业“性价比”、研究生扩招以及强基计划提供的本研一体化培养政策有关,同时反映了中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巨大潜力。

(来源:大公报A5:要闻 2025/02/13)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