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西宁,享受湿地公园带来的“诗与远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西宁,享受湿地公园带来的“诗与远方”

引用
人民网
1.
http://qh.people.com.cn/n2/2024/1101/c346783-41027696.html

深秋时节,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秋风落叶,天蓝水清,一幅高原秋色唯美画卷映入眼帘。作为青海省唯一一个人口过百万城市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更是面向大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平台。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秋意盎然。人民网 陈明菊摄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以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供市民群众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打卡拍照等等。

根据国土“三调”成果,西宁市湿地总面积6506.97公顷。其中,市区湿地面积466.13公顷,湟中区湿地面积1949.6公顷,湟源县湿地面积1253.18公顷,大通县湿地面积2838.06公顷。意味着,在西宁,无论是市区还是县域都能解锁“公园20分钟效应”,满足群众见山见水见自然的幸福需求。

市民漫步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人民网 陈明菊摄

“春至踏青、盛夏看花、十月赏秋、冬日看雪,家住公园旁,看到的不仅仅是季节变化,更多的是方便我们这种有娃家庭随时随刻能走进公园,带着孩子探索自然、感受自然。”贺先生一家三口正漫步海湖湿地公园赏秋看景。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让市民共享出门见绿、伸手触绿的绿色福祉。”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宋秀华说。

近年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坚持拓宽思路、双向交流为主,突出以科普为本,自然为师,构建自然教育体系,为保护湿地提供湿地宣传阵地。相继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等16个基地称号,成为面向大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平台。


自然教育课堂。人民网 陈明菊摄

穿林过桥,走进位于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全省首家湿地科普馆,“遇见湿地”四个大字醒目又生动,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一同参观了湿地宝藏、惠泽西宁、醉人湿地、四季飘歌四个单元,探寻湿地之美,深入了解湟水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了,走到尽头居然是一处芦苇荡,夕阳西下,温暖且美好,的确很适合带着孩子来打卡、游玩。”同行的记者感慨道。

“目前我们积极引进第三方创新参与自然教育平台,通过自然研学、室外写生、手工制作等方式,带领市民遇见湿地,看见自然之美。”据宋秀华介绍,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创新公众参与湿地生态保护模式,建成融湿地保护、河湟文化、湿地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全省首家湿地科普馆。同时,建成大手拉小手5所湿地学校,与自然教育组织携手共建湿地课堂,形成良好的科普宣传氛围。

《二十四节气》书籍。人民网 陈明菊摄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研发了河湟地区二十四节气课程,出版了《常见鸟类观察手册》等湿地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定制多种具有湟水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宋秀华翻开《二十四节气》书册说道。

干净清澈的湟水河域;花样齐全的基础设施;创新完善的管理举措,打造“诗意湟水”,高原古城底气十足!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