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重组遇冷:市场为何不买账?
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重组遇冷:市场为何不买账?
2024年9月,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宣布进行千亿级别的换股吸收合并。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重组却并未赢得市场的热烈反响。复牌首日,中国船舶股价涨幅收窄至3.32%,中国重工更是下跌2.41%。这一反常的市场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4年9月19日,中国重工(601989)与中国船舶(600150)披露了千亿级别的换股吸收合并事项并复牌。然而,市场表现却令人意外:中国船舶开盘上涨7.39%,但收盘时涨幅收窄至3.32%;中国重工则更为低迷,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过5%,收盘时跌幅收窄至2.41%。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南北船”合并,为何没能赢得市场的掌声?
重组方案与市场反应
根据重组方案,中国船舶将以37.84元/股的价格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后者定价为5.05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35。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成为存续公司。这场重组交易金额达到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2024年9月20日,中船系异动下跌,中国重工跌7.41%,股价报收4.50元,总市值1026亿元;中国船舶跌6.05%,股价报收33.88元,总市值1515亿元。
市场反应背后的原因
市场的冷淡反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预期提前消化:在停牌前,两家公司的股价已经出现了大幅上涨,累计涨幅均超过17%。当重组消息公布后,市场可能认为这是“利好兑现”,因此股价出现了回落。而停牌前的股价大跌,无疑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换股价格设定: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在停牌前,两家公司的股价之比为7.008,而换股比例为7.4931。这意味着,中国重工的投资者若想保持原有的持仓比例,最佳做法是卖出手中的中国重工股票,再买入中国船舶股票。但若所有投资者均如此操作,将导致中国重工股价下跌。
现金选择权影响:两家公司的现金选择权价格分别为120个交易日均价的八折,即中国船舶30.27元/股、中国重工4.04元/股。虽然现金选择权的设定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但定价低于市价,可能引发中小股东的不满。
内幕交易风险:中国重工在公告中提到的内幕交易风险,也让人不得不对这次重组的“纯洁性”打上一个问号。毕竟,投资者的神经已经变得异常敏感。
业绩表现与市场态度
从两家公司的业绩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同期,中国重工实现营业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
尽管业绩亮眼,但市场的冷淡反应,或许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国企重组的普遍态度。总的来说,这场“南北船”的合并,虽然看似风光,但并无太多惊喜。这或许提醒我们,在资本市场,重组并非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