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光绪己亥年是公元哪一年,光绪己亥年是公元多少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光绪己亥年是公元哪一年,光绪己亥年是公元多少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nbakan8.com/zonghe/65438.html

光绪己亥年(189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慈禧太后独掌朝纲,光绪帝形同虚设。盛宣怀在这一年觐见慈禧太后,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本文将通过盛宣怀的《奏对自记》和相关信件,还原这段历史场景,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

清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己亥年,公元1899年,秋天,盛宣怀到保定验收铁路已完成工程,料理保定铺轨事务,然后进京,九月初二日见慈禧太后,光绪帝亦在场。这一年盛宣怀56岁。盛宣怀回到寓所,记下了当时的“奏对”,附在九月初九日写给夫人的信后面,叮咛“此本无底稿,幸勿遗失”,又嘱“面呈父亲慈览,勿示外人”。

盛宣怀的这篇《奏对自记》,记录奏对的时间是:“九月初二日九点一刻跪安,十点二刻下来。”在全部的奏对过程里,均为慈禧问,盛宣怀奏对。若以一问一对为一组,则计有34组,到第32组问对之后,太后对光绪帝说:“你亦问他几句话。”光绪帝就问了两个问题,盛宣怀作了两次奏对。接着又是太后两次问,盛宣怀两次奏对,然后盛宣怀这次“跪安”就结束了。这个场景可以见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慈禧独掌朝纲,光绪的帝位也就形同虚设了。所以盛宣怀的这篇《奏对自记》,多数称太后为“上”,仅两处写作“皇太后”,称光绪帝则为“皇上”。

太后和盛宣怀之间的问对,都是在太后设定的问题里展开,太后碎碎念的就是“时事艰难,外国人欺我太甚,如何是好?”“现在外国人欺我太甚,我所以十分焦急。”“天时亦不好,外国又是如此,我近来焦急的睡不着觉,苦得很。”深宫妇人,心心念念的是被外国人欺侮,要想出口气,而不知欺侮从何而来,又不知如何可以自强。所以接下来第二年“庚子事变”的发生,在逻辑上也就可以成立了。

盛宣怀在奏对到第20组时,主动说起:“臣迭次奉旨经手所办铁路、矿务、轮船、电线、铁厂、银行以及学堂,多要想详细奏明,但恐时刻工夫说来不及了。”盛宣怀想脱开太后给定的问题范围,说自己要说的。太后接着问:“何谓学堂?”盛宣怀奏对:“是教习洋务之学堂,曾经奏过在天津、上海两处开办的。”太后扔开学堂事,又问办矿务、造枪炮、各省教案之类问题,又问盛宣怀的岁数、通不通外国语言文字、有无出过洋。盛宣怀想说自己要说的,还是不能够。

这份奏折里并附《请设学堂片》和《请设银行片》两个具体的办学堂和办银行的方案。暂不说银行,先说办学。这份《请设学堂片》议论的就是举办南洋公学。据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这份奏折原件的盛懿等先生的(发表于2008年12月1日《上海交大报》总第1253期)描述,这份《请设学堂片》原件,分4折8页,每页6行,每行占18字,全片合计788字,字体为“馆阁体”,典雅庄重。

盛宣怀办学,举南洋公学为例。盛宣怀深思熟虑,从办学宗旨到科目设置到经费保障,都作过周密的设计,必欲办成。而在慈禧那儿则轻描淡写问一句“何谓学堂”就算知道了,一句育才的官话都不会说。慈禧识见高低,我们看盛宣怀的这份《奏对自记》应该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慈禧焦虑的就是被洋人欺侮,所以心心念念要练兵,以为练了兵就可以出这口气了。但各省亦有的二十万兵,慈禧问盛宣怀:“打土匪还好,与外国打仗就要跑,是何道理?”盛宣怀说主要是将官没有主见,枪炮又不如人家,所以兵勇心中以为必打败仗,一闻炮声,即要跑了。于是从打仗说到练兵,从练兵说到筹集兵饷,从筹饷说到财力,这样问来对去,盛宣怀就想顺着太后口风说自己经办实务、学堂事,但太后没多少兴趣,还是说到了造枪炮。然后就问了问盛宣怀岁数之类的事,就接近了接见的尾声。

前南洋公学的一些遗迹在现在交通大学里陈列着。图CFP。

盛宣怀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初二日见了太后,九月二十七日写给夫人的信里又说:“皇太后长吃人乳,故六十六岁尚如四十岁人。”嘱咐夫人“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还是吃人乳相宜”。慈禧老太后保养有方,可惜识见短,弄权有术,治国无谋,昧于世界大势,国是遂无可为,也是奈何。

盛宣怀的《奏对自记》和上引几封书信,均收进了《盛宣怀未刊信稿》。这部书,邵循正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主持整理而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重印。《整理说明》也是邵先生那时所写。隔了六七十年我们来看邵先生的这篇《整理说明》里对盛宣怀的分析判断,自然不会满意。但设若我们在那时来写盛宣怀,恐怕也不见得会比邵先生高明,盖“时代局限”使然。我们今天以为自己高明了,说不定到我们的后一代或后几代时,他们会轻而易举看明白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历史局限”。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跨不过去的局限。白先生也是明白人。2022年8月15日初稿,16日修改,杭州西溪寓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