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口47.8万,民航业正处就业蓝海?
人才缺口47.8万,民航业正处就业蓝海?
中国民航业正面临47.8万专业人员缺口,包括15.5万名技术人员、12.4万名飞行员及19.9万名机组人员。随着民航客运量持续增长,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深入分析民航业人才供需现状,并探讨相关薪酬情况。
人才短缺现状
根据空客全球航空服务市场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业将面临47.8万专业人员缺口,具体包括:
- 技术人员:15.5万名
- 飞行员:12.4万名
- 机组人员:19.9万名
这个数字相比于2024年有2倍-3倍的提升。就以缺口最大的机组人员来说,2024年全行业有9.7万从业者,而到2043年的需求会扩大到22.6万人,缺口高达19.9万人。
人员缺口已经可以预见,但是人才供给并没有立马跟上,错配现象仍很突出,用人单位有不少岗位虚位以待。
“尤其很多航空公司缺乏的是高技能的技术工人。”空客飞行运营及培训负责人、华欧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克强表示。
薪酬状况
在薪酬方面,民航业整体状况还算乐观。梳理七大A股上市航空公司的财报发现,航空公司的职工薪酬并不低,人均成本大多在20万/年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也就是说,这里面包括五险一金等各项费用支出,并不完全等同于职工拿到手的工资。
七大航空公司里,薪酬最高的是春秋航空,2023年,春秋航空的职工薪酬成本是29.25亿元,对应9777名职工,这意味着平均年薪是29.92万元/人。
其次是同为民营企业的吉祥航空,29.93亿元的总成本用于10317名员工,平均在每位职工身上投入了29.01万元。
不过职工薪酬给得高,一定程度反映了职工们的工作强度也高。2024年4月,春秋航空在其投资者沟通材料中披露,如果将人均薪酬成本再除以飞行距离,那公司2023年的单位薪酬成本实际只有0.062元/人公里,比其他五家航空公司都低。
考虑到庞大的员工规模,还是三大航的工资发得多。
2023年在航空业务领域职工薪酬成本最高的是中国国航(601111.SH),一年职工薪酬为234.14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南方航空(600029.SH),成本为231.22亿元,第三是东方航空(600115.SH),职工薪酬及福利成本为195.9亿元。
当然,航空公司覆盖的员工范围广泛,既有机长、乘务员、地勤等一线工作人员,也有行政、公关、研发等后台工作人员。不同岗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总的来说,如今的民航业整体薪资还算乐观。
2024年第二季度,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行业排名第9,平均招聘月薪为11594元,略低于IT服务行业。
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民航业,刘克强表示,空客一方面进行推广活动,将技术推向校园,吸引年轻人才进入航空领域,另一方面也在考虑00后年轻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培训,争取做到在保持人数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才的质量。
航空公司也在加快人才的吸纳。总部位于香港的国泰航空企业事务总经理黄文杰日前表示,随着香港航空业重建,以及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于年底启用,国泰航空对机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泰航空早前已陆续开始招聘来自内地的员工,包括机师、空中服务员、创科人才等,预计到2025年年底国泰集团内地团队人数将达到约4000人。
从民航业未来发展潜力看,或许当下正是跃跃欲试的专业人才们入行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