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月最后一项重要年俗:雍和宫打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月最后一项重要年俗:雍和宫打鬼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2255123_121124760

雍和宫“打鬼舞”是北京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二十九举行。这项活动融合了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与民间民俗,展现了清代北京独特的文化风貌。

北京有千年建都史、三千年建城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很多古建;其中寺庙是个“大项”,过去北京城内外的寺庙数都不过来。而且常有各项宗教活动,有的定期举办集会,因此老北京也称得上是庙会的天下。如今提到庙会,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春节庙会,其实过去的庙会差不多天天都有(当然内容不一样,地点也不一样)。

当然也有恰逢过年期间举办的宗教活动庙会,比如城隍庙烧火判,白云观的燕九节(会神仙)以及雍和宫“打鬼”等都在正月里进行。这些原本属于宗教仪式,到后来也发展为盛大的民俗活动。烧火判与白云观等神仙都在前些天的“正月里那些事”系列中说过了,今天说说雍和宫“打鬼”。由于是在正月二十九进行,所以这也是正月里最后一项重大民俗活动。

雍和宫大家都更熟,就在安定门里,前身是雍正登基前的龙潜福地,即雍亲王府,乾隆也是在这儿出生的,所以这里才是最牛的潜龙邸。雍正继位之后将府邸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于雍正三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 “雍和宫”;雍正去世后停灵也是在这儿,此后乾隆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

其实雍和宫的佛事活动挺多的,比如大愿祈祷法会,又称善愿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重要节庆;还有正月初一的诵经活动,凌晨两点,僧人们要在正殿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直到天明,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所以每年初一来雍和宫进香的人极多,甚至有人为了上第一炷香彻夜排队。这之后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雍和宫看“打鬼舞”。

“打鬼舞”是俗称,原名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语称为“布扎克”,蒙汉结合语义称“跳布扎”、这个称呼的流传度也很高。这是一种以西藏土风舞为基调,吸取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宗教舞蹈。跳舞时,舞者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莽号等法器的节拍,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

舞者还需身、口,意与本尊、护法相应,结手印并执法器,口诵真言,心想本尊,护法威仪,以息灾、调伏的密法驱魔仪式驱邪逐祟、祈求吉祥。本义上讲,所谓“邪魔”主要指人类本身的弱点和恶念,也就是“我执”。从佛教教义上说,金刚驱魔舞是以圣者及众多护法、和他们的眷众之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布道、消灭诸如“黑魔如扎”之类恶魔邪障,以保护佛教事业的兴旺和百姓安居乐业。

在清代,雍和宫“打鬼”的扮饰者不全是本寺的僧人,还有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挑选出来的僧人,日期为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一日两天。自乾隆朝以后,雍和宫跳布扎活动日益隆重,因为伴随着盛大庙会,百姓纷纷来赶庙,场面极其热闹。人们也称其为“驱鬼法会”,是日法舞坛场设在雍和门庭院,石阶上搭有红栏杆看台,上置金漆桌椅。众高僧以及身着礼服、项挂朝珠的官员人等依序入座,两侧有乐队侍立;官署的蓝布帐幕,搭满了昭泰门内外。

雍和宫牌楼前卖大糖葫芦、风车和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观舞、礼佛、燃香、转经的老百姓更是拥挤不动。《燕京岁时记》就这样记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

由于清廷与藏传佛教关系密切,因此清朝时的北京城有很多喇嘛庙,所以跳布扎活动也不光雍和宫有。比如北海西侧的皇家寺院“弘仁寺”、俗称旃檀寺,也有隆重的驱鬼法会,清末西什库教堂的大主教樊国梁曾出版一本叫《北京》的书,书中就记录了他看到的旃檀寺跳布扎的盛况。另外,安定门外的双黄寺,以及马甸的前、后黑寺也都有打鬼舞;只是时期分别为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和正月二十三。唯有雍和宫在月底进行,虽然此庙会延续到二月初,但毕竟开始于正月二十九,所以算是老北京正月里最后一项年俗活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