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失业率将略有下降,就业机会方面性别差距显著
国际劳工组织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失业率将略有下降,就业机会方面性别差距显著
国际劳工组织近日发布了《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5月更新版)》和《2024年亚太地区就业展望》两份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失业率将略有下降,但就业机会缺乏且不平等状况依然严峻,性别差距显著,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女性。此外,亚太地区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是联合国处理劳动世界事务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的使命是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和体面劳动,加强社会保障及工作领域的社会对话,追求“只有基于社会正义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愿景。
全球失业率预测
《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5月更新版)》预测,2024年的全球失业率将从2023年的5.0%降至4.9%。相比国际劳工组织2024年1月在《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趋势》中预测的5.2%,这一最新预测代表着今年全球失业率将有所改善。
然而,失业率的下降趋势预计将在2025年趋于平缓,报告预测其仍将保持在4.9%。
《2024年亚太地区就业和社会展望》预计,2024年和2025年,亚太地区的失业率将大致稳定在4.2%,相当于2024年将有8780万失业人口。
总体来看,亚太地区失业率低于疫情前的水平,但次区域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就业缺口
尽管就业前景转好,《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5月更新版)》仍然强调了就业机会的持续缺乏。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24年全球“就业缺口”(jobs gap, 有意愿但未就业人数)为4.02亿人,包括1.83亿被视为失业的人员。
在亚太地区,2023年的就业缺口达到了1.64亿,其中包括有意愿就业但由于照护职责而无暇求职的女性。
“尽管我们努力减少全球不平等现象,但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不公平的竞技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为了实现惠及所有人的可持续复苏,我们必须努力制定考虑到所有劳动者需求的包容性政策。”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 吉尔伯特·洪博
性别差距
《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5月更新版)》中的详细数字表明,女性因缺乏机会而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低收入国家的女性更是如此。
低收入国家女性的就业缺口率达到惊人的22.8%,男性为15.3%,这与高收入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国家,女性和男性的就业缺口率分别为9.7%和7.3%。
这些差异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完全脱离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报告发现,家庭责任是男女就业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4年,全球有45.6%的工作年龄女性实现了就业,而男性的比例为69.2%。
即使女性实现了就业,她们的收入也往往远低于男性,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在高收入国家,如果男性收入1美元,女性的收入仅为73美分,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数字降至44美分。
非正规就业
尽管《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2015年获得通过,但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全球在减少贫困和非正规性方面的进展有所放缓。
全球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人数已从2005年的约17亿增加到2024年的20亿。
在亚太地区,工作贫困和非正规性等问题仍然存在。2023年,从事非正规工作的劳动者占比为三分之二。在过去十年间,这一数据仅改善了2个百分点。
亚太地区人口老龄化
《2024年亚太地区就业和社会展望》强调了亚太地区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情况,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翻一番。
这种人口结构的转变将使经济抚养比大幅度上升,对维持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预计东亚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最大,每年约0.3个百分点,南亚的人口红利也将大幅下降。
尽管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但如果能够保持强劲的生产力发展,亚太地区应该仍旧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实现持续的人均收入增长。
在许多行业,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还不到高收入国家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亚太地区在生产率和收入增长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实现这些增长,必须要解决结构性障碍和缺乏培训机会的问题,使该地区的大量劳动者能够从事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薪酬,发挥他们的潜力。
必须开展重大的政策改革,更好地落实现有标准,以减少不平等,改善老年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前景,确保公平的养老金制度,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变化。
“亚太地区可能正在迅速老龄化,但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当务之急在于,要确保寻找体面工作的人们能够获得所需的培训和机会,满足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国际劳工组织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区域局局长 麻田千穗子
总结
《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5月更新版)》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一种综合的手段”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2024年亚太地区就业和社会展望》强调,需要工人、雇主和政府参与强有力的社会对话,应对多重挑战。报告还强调,全球促进公正转型的就业和社会保护加速器等倡议是推动亚太地区社会正义的重要举措。
本文原文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