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从观赏到药用的多重价值
牵牛花:从观赏到药用的多重价值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筋角拉子、大牵牛花、勤娘子,是一种蔓生植物,茎细长可达3~4米,全株多密被短刚毛。其叶互生,全缘或具叶裂,花色鲜艳美丽,常用于观赏。除观赏价值外,牵牛花的种子(牵牛子)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药用价值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性寒,味苦,有毒,具有泻水利尿、逐痰、杀虫的功效。牵牛子主要分为黑丑和白丑两种,表面灰黑色者称为黑丑,表面淡黄色者称为白丑,两者均可入药使用。
牵牛子的致泻机理主要是其有效成分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内壁,引起肠蠕动亢进,导致强烈的泻下。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停滞、正气未衰的病症,但因其峻下逐水的特性,使用时需谨慎,以免伤人元气。
养殖方法
环境要求
牵牛花属于热带植物,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通风适度的环境。对土壤适应性强,较耐干旱盐碱,不怕高温酷暑,属深根性植物,地栽土壤宜深厚。
栽培技巧
盆栽牵牛花宜在4月初进行,使用普通培养土与素面沙土各半,装二号筒盆(内径13厘米),每盆点播4~5粒种子。因种皮较厚,发芽慢,可在种脐上部用小刀刻破一点种皮。播种后保持25℃,7天左右发芽。观察两片子叶长平时分苗移植,可整坨脱盆把小苗带土分开。作盆栽时随之将主根下端去掉1厘米,用普通培养土栽在二号筒盆,每盆一株,注意露地移植牵牛,绝不许碰伤主根,移苗宜小,宜早,土坨越大越好。
日常管理
牵牛花种植后要浇透水。待盆土落实,在盆中心直插一根1米长的细竹竿。再用3米左右长的铅丝,一端齐土面缠在竹竿上,然后自盆口盘旋向上,形成下大上小匀称的塔形盘旋架。铁丝上端固定在竹竿顶尖。牵牛花为左旋植物,铅丝的盘旋方向必须符合牵牛花向左缠绕的习性,当主蔓沿着铅丝爬到竿顶时,摘去顶尖。侧蔓每长到6~7片叶时掐尖,这样可使花朵大,不断发蔓开花。
养殖注意事项
首先要给于牵牛花充分日照和通风良好的环境,生育期盆土表面略干时需灌水,半个月施稀液肥一次,氮肥不宜太多,以免茎叶过于茂盛。盆栽需设支柱撑着。
牵牛花的真叶长出三四片后,中心开始生蔓,这时应该摘除。第一次摘心后,叶腋间又生枝蔓,待枝蔓生出三四片叶后,再次摘心,同时结合整形。每次摘心后都应追肥,所用肥料和菊花用的追肥类似。
不能使肥水和泥浆沾污叶片(包括子叶),以免叶片脱落。枝蔓成长后即进入花期(一般在定植后一个月),理想的情况是枝蔓的第一叶又生腋芽,第二和第三叶的叶腋发出花苞。待花苞成形后,可将花苞的托叶摘掉,以利花苞发展。为保证养分充分供应花苞而开出大而艳丽的花朵,还可以除掉一些花苞,培育独朵的花,就像培育品种菊一样。开过花后要将残花摘掉,不使其作子,以免影响下一批花的营养。
相关传说
牵牛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座形状像伏着的牛一样的山,名叫“伏牛山”。山下住着一对善良的孪生姐妹,她们在山前山后开垦荒地,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一天,姐妹二人在刨地时发现了一个银喇叭,后来得知这是伏牛山的钥匙。姐妹二人决定用这个银喇叭解救被压在山下的青牛精,让它们变成活牛帮助乡亲们耕田。最终,姐妹二人被永远留在了山里,而她们留下的银喇叭则化作了美丽的牵牛花。
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赋予了牵牛花更多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牵牛花不仅以其美丽的花朵装点着人们的家园,其种子还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