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盘水肿: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视盘水肿: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视盘水肿是一种常见的非炎症性、阻塞性水肿,主要由颅内压增高引起。其典型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和色觉减退。治疗上,主要针对颅内高压和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辅以药物和手术等方式缓解症状。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眼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optic discedema
- 疾病别称:视盘肿胀、视乳头水肿
- 是否常见:是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失明、视力减退、色觉障碍
- 治疗周期:长期间歇性治疗
- 临床症状: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
- 好发人群: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视神经炎患者
- 常用药物:甘露醇、复方甘油、地塞米松
- 常用检查:眼底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头部CT
病因
视盘水肿是一种常见的非炎症性、阻塞性水肿,常见原因主要有颅内高压、视神经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低眼压、眶内肿瘤等。本病好发于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视神经炎患者,可由药物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 颅内高压:视盘水肿的最重要原因,颅内压的增高导致视盘后方压力增高,从而引起视盘水肿。
- 视神经炎:视神经发炎可导致视神经肿胀,引起视盘前后压力变化,从而导致水肿。
- 恶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可导致视盘周围的血管肿胀,引起视盘前后压力变化,从而发生水肿。
- 糖尿病:慢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时,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所导致的出血、渗出可引发视盘水肿。
- 低眼压:低眼压多是由外伤引起,眼压的变化会破坏视盘前后的压力平衡,从而引起视盘水肿。
- 眶内肿瘤: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胶质瘤在内的眶内肿瘤会破坏视盘结构,引起视盘水肿。
诱发因素
- 药物因素:错误的大剂量的服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中毒会诱发视神经乳头发炎,出现视盘水肿。
流行病学
视盘水肿在全球的患病率很高,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视盘水肿在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误诊率较高。
好发人群
- 肿瘤患者:不论是脑肿瘤还是眶内肿瘤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压迫视盘,引起视盘水肿。
- 糖尿病患者:慢性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的病变可导致视盘水肿。
- 视神经炎患者:视神经炎的患者可发生视神经肿胀,压迫视盘,引发视盘水肿。
症状
视盘水肿的典型症状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多数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同时伴有视野缺损等症状,少数人会出现黑瞳、耳鸣等表现。本病可并发有失明、视力减退以及色觉障碍。
典型症状
早期视盘水肿可能不对称,边界模糊,往往遮蔽血管,可伴神经纤维层水肿。需注意,如果患者一眼为视神经萎缩或发育不全,在颅内压升高时不会发生视盘水肿,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眼的视盘水肿。视盘水肿可分为4型:
- 早期型:视盘充血,可有视盘附近的火焰状小出血,由于视盘上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水肿混浊,使视盘上下方的边界不清;
- 进展型:双侧视盘水肿充血明显,通常有火焰状的出血,神经纤维层梗死的棉绒状改变,黄斑部可有星形渗出或出血;
- 慢性型:视盘呈圆形隆起,视杯消失,出现闪亮的硬性渗出表明视盘水肿已数月之久;
- 萎缩型:视盘色灰白,视网膜血管变细、有鞘膜,可有视盘血管短路,视盘周围及黄斑的色素上皮改变。
其他症状
本病部分患者可出现黑蒙、耳鸣的症状。
并发症
- 视力减退或失明: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视盘水肿,可能会导致眼部营养、血流供应障碍,使眼部实力减退,严重时可以导致眼部严重损害,甚至出现失明的症状。
- 色觉障碍:色盲与色弱统称色觉障碍,色盲是指由于视锥细胞中的光敏色素异常或不全所导致的色觉紊乱,以致缺乏辨别某种或某几种颜色的能力。
就医指南
当患者突发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时,或者伴有耳鸣时,则可能出现了视盘水肿,此时应及时到眼科就医,通过眼底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头部CT等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玻璃体出血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肿瘤患者定期进行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是视盘水肿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发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视盘水肿的患者,若自觉视力障碍严重,甚至出现失明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 若患者头晕、头痛严重,可到脑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等)
- 视物模糊多长时间了?
- 有没有出现短时间内看不见东西,出现的频率如何?
-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 眼底检查:在充分散瞳检眼镜下进行眼底检查,视盘水肿可发现视盘充血变红,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后小静脉,或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扩张,甚至可见片状出血。
-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患者眼底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视盘水肿可发现视盘充血变红,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后小静脉,或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新生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扩张,甚至可见片状出血。
- 头部或眼眶CT:对患者行头部或眼眶CT,进一步诊治,避免漏诊,如发现颅内高压,则结合症状可诊断为视盘水肿,同时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患病的病因。这是诊断患者病因的重要方法。
- 其他检查:若CT及MRI结果不能解释视盘水肿原因,必要时应行腰椎穿刺检查。并考虑做甲状腺相关疾病、糖尿病或贫血方面的血液检查。
诊断标准
- 典型视盘水肿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色觉减退。
- 询问患者病史,是否有颅内高压,是否为肿瘤患者,以及行眼底检查、头部CT观察到视盘水肿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 玻璃体出血:即玻璃体积血,是由血管性、炎症性、肿瘤、视网膜裂孔等原因造成视力下降的一种常见疾病。在不同的病例,其后果有很大不同,应根据原发病、玻璃体积血量的多少、出血吸收的情况及眼部反应的表现等,适时给予恰当的临床处理。
治疗
视盘水肿的治疗主要是针对颅内高压的治疗,以及针对各种肿瘤等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则可通过药物或者时手术的方式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减轻视力损伤。本病需要进行长期间歇性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病程较长,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改善。
原发病治疗
视盘水肿常由各种肿瘤引起。因此,在治疗视盘水肿的同时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加重视盘水肿,如通过颅内血肿引流术以及脑瘤手术治疗原发疾病。
药物治疗
- 甘露醇:甘露醇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利尿剂,该药通过降低颅内压、眼内压来治疗视盘水肿,但应注意该药的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其次是寒战、发热,还有排尿困难和血栓性静脉炎。
- 复方甘油:甘露醇效果不明显时,可用该药替代,但是该药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但是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者血尿。所以,该药应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 地塞米松:该药可消除眼部的炎症,可缓解视盘水肿,但是该药有明显的禁忌症,包括对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
手术治疗
- 视神经鞘减压术:该手术的适应症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盘水肿,及时手术可挽救患者的视力。手术是微创,通过病人的鼻孔,内镜伸到鼻孔里,用一些手术的器械,把视神经管打开,缓解对视神经的压迫,改善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良好,可有效减轻视盘水肿。
- 脑脊液分流术:脑脊液分流术主要适用于脑脊液引起的颅内高压导致的视盘水肿,主要方法是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心房等部位,缓解颅内压力,行该手术后,患者的颅内压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保持稳定。
- 颅内血肿引流术:该手术属于病因治疗,可以将颅内的血肿清除,使颅内压恢复正常,进行解除视盘水肿。
- 脑瘤手术:该手术属于病因治疗,去除颅内肿瘤,解除颅内占位,进而缓解颅内高压的症状,使患者视盘水肿的情况减轻。
预后
视盘水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水肿、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原发病的发展,可能会再次出现视盘水肿。伴有原发疾病的患者需要在治疗3个月以后进行视盘检查复诊。
能否治愈
本病可在1~2个月内痊愈,但是一部分患者如果原发病控制不佳,则可能反复出现。
能活多久
本病积极规范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伴有原发病患者,应该追踪治疗原发病,3个月后对视盘进行复查。
饮食
视盘水肿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适当补充蛋白质,以及含有氨基酸、锌元素、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有助于消肿止痛的食物以及保证饮食清淡无刺激。
饮食调理
- 适当补充蛋白质,以及含有氨基酸、锌元素、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提高视力,例如猪骨头、牛骨头或者是鱼汤、鸡肉等,可以让眼睛更健康。
- 多食有助于消肿止痛的食物可以让炎症快速消失,例如大豆、海带、鸡肉、鱼肉、鸡蛋等。
- 保证饮食清淡、无刺激很重要,患者不要吃刺激性强的东西,以免影响视力恢复。
护理
视盘水肿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剧烈运动以及保持眼部卫生。如慢性糖尿病引起的视盘水肿,则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值。
日常护理
- 了解各类消炎、消肿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 伴有原发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肿瘤的进一步恶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合理的范围内。
- 视盘水肿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 注意保持眼部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过度用眼。
病情监测
慢性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引发视盘水肿。
特殊注意事项
行脑脊液分流术的患者需要注意不要压迫到有引流管经过的身体部位,以及调整引力泵阀门压力后,要详细记录,在复诊时向医生说明。
预防
针对视盘水肿,可通过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原发病,防止原发病的发展造成视盘水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对眼的保护,避免疲劳以及避免长时间接触铅等毒物等方式预防。
预防措施
- 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 眼部疲劳时可通过做眼保健操来缓解。
- 使用各类眼部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原发病,防止原发病的发展造成视盘水肿。
- 避免长时间接触铅或者其他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