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霖:中国经济思想百年现代化变迁
程霖:中国经济思想百年现代化变迁
中国经济思想的百年变迁,是一部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智慧史。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思想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包容并蓄吸收诸种经济学说有益成分的变迁动力。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更是中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道路上的智慧结晶。
变迁的目标
变迁的总体目标在于从传统的前科学状态向现代科学状态转型,建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化经济学体系。1840年和1978年以来的两次变迁由于面临不同的历史起点、发展阶段和价值追求而呈现出一定的多向度特征,但其共同指向以构建更具中国主体性、学理性、系统性的经济学体系来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并不是保守、落后、消极的代名词,其中也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值得汲取的养分和可以传承创新的成分。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变迁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思维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经济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构,引入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趋势。通过这种转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还能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变迁的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基础。经济思想的发展就是一个追求与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现实相互匹配、适应的过程,一旦经济现实发生深刻变化,既有经济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内在地要求经济思想进行适应性变迁以形成更好的解释力、指导力和预测力。
变迁的动力在于内在需求与外来冲击的叠加: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驱动与需要。鸦片战 争后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已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即对经济思想提出新的需求。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中,中国逐步确立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次形成了经济思想自我突破的需求。二是舶来经济思想引致的外部冲击与参照。正如谈敏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互交织,共同推进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变革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思想更是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包容并蓄吸收诸种经济学说有益成分的变迁动力。
变迁的条件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围集聚与融合现代性因素的过程:即便通常被看作内源型现代化的西欧,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汲取各国现代性因素,然后才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其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形态。西欧在聚集现代性因素的过程中,曾受到世界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650-1750年欧洲曾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潮”,对中国的科技、制度、文化、思想有过全方位的吸收借鉴。
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变迁创造了条件。一个国家唯有身处一个开放的环境,才能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汲取现代性因素、推动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所以,现代化的进程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环境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聚集与不断融合现代性因素的过程与结果,而不是某个国家、地区仅仅依靠自身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就能够单独进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交互作用而密不可分的。
变迁的模式与路径
在变迁的动力与条件作用下,中国经济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驱动和舶来经济学的外部冲击生成一系列反馈,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变迁的两大模式和路径: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学习与选择;二是自主创新构建中国经济学。而且两大模式之间具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引进、学习与选择是基础和过程,创新是目标和主线。
变迁的模式与路径,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强调明确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从范式角度,强调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从目标导向角度,强调立足于中国本土重大问题;从可行性角度,强调构建学术体系的具体路径。
变迁的结果
变迁的结果包括主要成效与不足,其中主要成效有:一,中国经济思想实现从传统的、前科学状态向现代的、科学的经济学转型,并被纳入到经济学的学科建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话语逐渐生成并不断发展,构建起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学科体系;二,中国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实践的互动不断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事关改革大方向的基本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具体问题的解决相适应,理论界学术界涌现了一大批聚焦具体实践领域的研究创新成果;三,中国经济思想在开放砥砺与实践磨砺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形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中国经济学构建在历经百年探索后逐步聚焦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上来。
变迁结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许多经济研究的逻辑分析和经验实证仍较为缺乏;二,严谨规范的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有待丰富;三,存在照搬国外理论现象,忽视了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实践基础;四,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系统挖掘不够;五,在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有机结合方面有欠缺;六,中国经济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度有待加强;七,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经历了两次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变迁,基本奠定了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其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近当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对经济思想变革的客观需求,其变迁的条件是在经济和思想上与世界进行开放性接触,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提供外来经济思想借鉴。
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仍处于进行时,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化变迁同样未达终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变迁的重要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