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九十寿宴上忏悔:对于国家人民,我毫无建树,是一个罪人
张学良在九十寿宴上忏悔:对于国家人民,我毫无建树,是一个罪人
西安事变直接促成了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合作,也彻底拉开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张学良作为事件的主要组织发动者,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然而,结合张学良的一生来看,关于张学良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将张学良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还给他冠以不忠不义的帽子,就连他本人在90岁大寿的时候都说:“我是一个罪人。”
站在历史的交汇口,张学良哪怕是大帅的儿子,他也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无论他如何去选择,他都注定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当然,功过也均由后人评说了。
张作霖对于张学良这个儿子是着重培养的,大帅明明是草莽出身,却能在东北各方势力之间兜兜转转,最终凭借着灵活的政治手腕成为了一代东北王,张学良必然耳濡目染,他也形成了外向、天真、冲动和冒险的性格。
不过,张学良毕竟是在“大树”下长大的,他的江湖气息会淡去很多,面临内忧外患的现状时他有过民族忧患意识,可他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学习了英语和德语,甚至在接触到基督教青年会后萌生了仁爱和平的思想。
他做过的“坏”事情总是受人关注,特别是他那些风流倜傥的爱情故事,然而,他这一生最被诟病的点,当属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
正是因为张学良下令不抵抗,最终让他自己一生都背负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是让东北的大好河山不战而亡。
客观来看,造成张学良如此的原因却有很多。
从1840年以来,对于列强的侵略,统治者大多采取忍耐和妥协的态度,几十年时间里这似乎都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自从1927年蒋介石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在处理一些具体涉外的事件时,依旧没能超越前人。
到了1930年,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和统治权力也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共同挑战,他本身就是一个独裁者,自然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此,蒋介石就“学习”了当年曾国藩在处理西方洋人和太平军的情况,将“安内攘外”确立为一项基本方针。
在这样的思考下,第二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打了一通电话,说明:“无论此后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挑衅,我都不予抵抗,力求避免冲突。”
而对于张学良来说,自从他那东北王的爹去世以后,他们张家在东北就没有那么大的势力了,蒋介石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张学良。
在接到了蒋介石的指示后,张学良将该电文发给了东北边防军,下达“贯彻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指示。
不过,这其实也只能算是题外话。
对于张学良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搞清楚日本人的每一步行动具体要做什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认知完全不清晰,东北边防军甚至还认为“这是一次寻常挑衅,和以往的军事挑衅没有太大不同。”
而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也不认为这是日本人要全面占领东三省的一个开端。
当天夜晚,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就找到了张学良寻求对策,张学良的说法依旧是:“无论如何情形,不以武力相报复。”
甚至是到了当月26日,张学良还再度向东北军的将士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并说明此次事件会以外交的手段取得最后胜利。
虽然有一种声音认为“不抵抗”是蒋介石所提出的,张学良不过是机械地执行了命令,实际上,张学良也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
晚年的张学良也主动承认了错误,他说:“当初没有料到关东军会发动九一八事变,我认为这是我的判断失误。”
那会的他各方面思想还没有真正成型,对于局势的把控也不够成熟,还把希望寄托在外交政策上,形势上的错误分析,也必将会导致决策上出现失误。
在他的脑海里,既然国联会主持公道,那么他去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也就不奇怪了。
再说,张学良从自己的实力考虑,他也不想单独对日开战。
从近代史来看,日本同欧亚的部分国家开战后总是能够得逞,特别是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都会影响张学良的思考。
作为统帅,张学良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开战的,不过他在九一八事变初期就说了:“我们主张的是全国抗战,如果能够全国抗战,那么东北军将在第一线作战,这是义不容辞的。”
那么这句话经过解读,也能够理解为:若是不能够全国抗战,东北军也没办法单独抗战,蒋介石不愿意抗战,到时候东北军也无力招架。
对于他来说,东北是他老爹给他留下的家底,他必须得保存实力,将家底给继承下去。
可后来张学良的一些行为同样令人充满了疑惑。
12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着重考虑了锦州,因为从军事地理角度考虑,锦州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这里是通往华北的咽喉,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意思是一面谈判一面准备在锦州抵抗。
当月下旬,南京国民政府给张学良致电:日军攻锦,无论如何必须积极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