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巨细胞病毒感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巨细胞病毒感染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oulai.cn/baike/mdisease/app/JnpwBkCDXM.html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种常见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和后天性感染。这种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对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构成较大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各个方面,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感染科、儿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
  • 疾病别称:巨细胞包涵体病
  • 是否常见:是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耳聋、智力低下、流产
  • 治疗周期:10~14天
  • 临床症状:黄疸、嗜睡、皮疹、听力障碍
  • 好发人群:母亲孕期存在巨细胞感染的婴幼儿、接受过器官移植或输血的人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艾滋病患者
  • 常用药物:更昔洛韦
  • 常用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细胞学检查

疾病分类

先天性感染

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母亲在感染后可产生抗体,因此再次生育时胎儿受感染的机会较少或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后天获得性感染

后天感染包括围产期新生儿经产道或母乳感染以及密切接触感染,主要通过体液感染,经输血、器官移植感染。

病因

巨细胞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群,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毒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经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可见于各组织器官,通过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播散至各种体液中。

传播途径

  • 垂直传播: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及泌乳方式由母体传染给子代。
  • 水平传播:长期密切接触巨细胞病毒阳性患者的分泌物,如唾液、泪液、精液等,可能引起水平传播。
  • 医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等传播并发生感染。

好发人群

母亲孕期存在巨细胞感染,则胎儿出生后容易感染,接受过器官移植、输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也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

症状

儿童感染症状

  • 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可无临床表现,但若出现表现,则较后天获得者明显,可发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性内脏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脾大、嗜睡、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脉络膜视网膜炎、痉挛、小头、神经运动迟缓及精神障碍等,偶尔出现全身性丘疹、结节性皮疹,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障碍,常见耳聋、智力障碍、运动障碍。
  • 后天获得性感染:患儿常无症状,播散性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较罕见,但亦可发生肝功能障碍、百日咳样咳嗽、支气管肺炎等,有时可发生红斑及斑丘疹。

成人感染症状

可表现为持续发热,出现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亦可见皮疹,无渗出性扁桃体炎及明显的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免疫缺陷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可无症状,亦可呈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出现肺炎、肝炎、胃肠道溃疡、视网膜炎、大脑病变、内分泌系统与生殖腺受累等,在艾滋病患者中尤为多见。

并发症

  • 耳聋:在有症状的巨细胞感染患儿中,并发感觉神经性耳聋的患儿占50%。
  • 智力低下: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智力低下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的患儿可占70%左右。
  • 流产: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发生流产、胎死宫内等孕期并发症。

就医指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巨细胞病毒感染、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新生儿出现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应定期检查,如出现单核细胞增多,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新生儿出现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等症状,怀疑巨细胞感染,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新生儿以及儿童患者可至儿科就医,成年患者可至感染科。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 症状出现多久了?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淋巴结肿大等)
  •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 使用过药物治疗吗?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常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且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
  • 血清学检查:肝生化检查可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血清CMV抗体检查可发现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特异性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特异性IgG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若抗CMV-IgG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则提示急性感染。
  • 病毒分离:取尿、泪、乳汁唾液、精液、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培养24小时染色可见包涵体,而细胞病变需2~6周才能看见。虽然病毒分离能证明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存在,但并不一定能证明与疾病有病原学联系。
  • 细胞学检查:从受染的尿液、脑脊液等或肝、肺、胃等组织中可查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即核内或(和)胞质内含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周围有一条明亮带。
  • HCMV白细胞抗原血症检测:即刻早期抗原、早期抗原和晚期抗原都可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检测,抗原血症检测是在外周血中检测HCMV抗原。

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作出。血液中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但致病性确定需要发现抗体效价的升高,出生3周内新生儿有特异性IgM抗体即可确定诊断,快速敏感的方法是定量PCR。

鉴别诊断

  • 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表现及预后与弓形虫病相似,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病原学检查可找到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
  • 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但是一般无皮疹,可通过血清免疫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如果是症状轻者可不予治疗,注意密切观察。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肺炎、肝炎等疾病,需要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

治疗周期

一般患者需要治疗10~14天,重者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药物治疗

  • 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是目前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但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只能静脉给药。缬更昔洛韦是更昔洛韦缬氨酸酯前体,口服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口服可以有效发挥抗病毒作用。由于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中,不主张预防性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若出现CMV-DNA阳转,立即开始应用缬更昔洛韦抢先预防性治疗,降低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

预后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免疫功能状态。重症先天性感染者以及免疫缺陷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易发生严重或全身性感染,而巨细胞病毒感染本身亦可造成免疫抑制,诱发其他机会性感染,预后差。正常健康人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情常为自限性。

  • 能否治愈:大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以治愈,部分新生儿可能遗留后遗症,甚至出现死亡。
  • 能活多久: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新生儿患者可能死亡。
  • 后遗症:少数患儿可遗留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癫痫等后遗症。

饮食调理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应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果母亲感染了巨细胞病毒,新生儿注意避免母乳喂养。

护理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平时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遵医嘱用药,防止疾病复发。

日常护理

  • 采取保护性隔离,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 注意皮肤清洁,如有腹泻,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保持干燥,及时修剪指甲。
  • 注意休息,防止疾病复发。
  • 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

特殊注意事项

年幼及抵抗力低下等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应佩戴口罩,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

预防

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积极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平时注意个人防护,在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预防措施

  • 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 保持心情通畅,坚持规律且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 孕妇注意避免和病毒感染者接触。
  • 注意饮食卫生,可采取分餐制。

参考文献

[1]李兰娟,李刚.感染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皮红英,朱秀勤.内科疾病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魏来,李太生.内科学:感染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李兰娟,王明宇.感染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