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悬崖村:出入全靠“藤”,今获6亿资助修钢梯,村里大变样
四川悬崖村:出入全靠“藤”,今获6亿资助修钢梯,村里大变样
导读:四川大凉山悬崖村阿土勒尔村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村庄,村民进出全靠17条藤梯。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悬崖村获得6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成功转型为旅游胜地,成为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如今打开电视就会发现,中国的脱贫攻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近几年最受国人关注的民生战略之一,那些曾经一贫如洗的地方和村庄也从这项计划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这些脱贫的地区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阿土勒尔村。
同样受益于国家政策的阿土勒尔村用获得的6亿资金修建了钢梯,从那之后,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几年过去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村子到底都有了哪些改变呢?
以藤梯为路的“悬崖村”
“悬崖村”地处四川大凉山的南段狮子山下的美姑河大峡谷区域,这里除了有密集的谷中谷形态的峡谷群,还有金沙江和美姑河形成飘带状的河流围绕于其中,其美景堪比科罗拉多大峡谷。
如果你从空中俯视而下会发现,这里的峡谷、山脉和河流完全呈现出三维立体式的效果,令人无法不感叹这具有世界级美景的地方。
1996年,大凉山地区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闻名全国,而同样闻名的还有处于悬崖之巅的阿土勒尔村。
这是个海拔在1400米,历史有200年的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在很久以前,彝族人为了躲避争斗和战乱,选择了此处作为居住地,从此形成了悬崖村。
200年以来,悬崖村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过着没有匪患和战乱的生活,这里的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村民靠种地自给自足,完全处于遗世自主的状态。
然而,社会的发展似乎渐渐地遗忘了这个地方。在几十年前,国力还不够强盛的情况下,大凉山位于现代化建设的边缘。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相比,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成果最差的地区。
虽然阿土勒尔村曾经的地势为他们带来了安逸,但现今却是阻碍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你甚至难以想象,这里竟然没有一条可以正常行走的“路”。
村子与外界的“路”是17条藤梯,与地面几乎垂直,距地面有800米。最接近村子的藤条长约100米,而剩下那些没有藤条的地方只能靠徒手攀爬。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村子里的人们都是靠着这样的方式出入,孩子也不例外。
为了要去山下的阿土勒尔小学上学,7、8岁的孩子背着重重的书包,单程就花去2个小时的时间,每次都要有家长陪伴。因为不方便,他们每个月只能回家2次。
在这条藤梯之路上摔死和摔伤的人不下百人,每次攀爬都是拿命在行走。也正因为这样,悬崖村的“天梯”被称为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险恶环境中生存的“活化石”,是人们体验的“活标本”。
没有路,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靠着肥沃的土地,当地种植的花椒品质很好,但是难以销售。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弱病残根本无法充当劳动力。再加上信号塔等基建设施无法在这样险峻的地势中建立,整个村子连电都没有。
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修一条路,可是这个想法迟迟没有兑现。县里的政府曾经两次组织修路的计划,可是政府只能补助其中一部分钱款,而剩下的就要村民自己掏腰包。本来经济就拮据的村民哪里还有那么多闲钱来修路,因此修路的项目一再被拖延。
按照彝族的风俗,迎客和送客都是需要宰杀羊仔作为待客之道。为了实行“精准扶贫”的政策,县里曾花费百万为村民们购买羊羔,希望可以发展产业。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项举措并没有为村里的经济带来好转。
政府苦于各项措施都无法照常实行,只能建议悬崖村的村民们搬迁到山下。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拒绝,他们几辈人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看来这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却不想这几乎就相当于他们的精神支柱。
外面的现代化进不去,里面的人又出不来,这可真是愁坏了政府的管理者。
6亿元修建钢梯,悬崖村“变了天”
自从悬崖村何去何从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村民们的心声被外界听到。国家领导人对于大凉山地区的发展和改造也是非常关心,多次亲自来到这里视察,重视可见一斑。
大家总结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的两大问题:一是资金,二是技术。而这两者又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通过政府的拨款和社会热心企业的资助,终于筹到了6亿元用来解决修路和通信铁塔等基础建设。
有了充足的资金,藤条变钢梯的梦想不再只是梦想。地势的复杂虽然让施工的难度加大,但是信念和勇气永远可以战胜一切。
施工单位和当地的村民就是靠着人力将钢管扛上了悬崖,用血肉之躯打造了一架长约800米,级数为2556级的钢梯,牢固而又稳定。
走在上面如同是在爬楼梯一般方便,再也不用像藤条一样担心会腐蚀和断掉。
之前的藤条按照村民们的建议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也意外地成为了之后吸引游客的事物。
为了配合钢梯,他们又修建了栈道和货运索道,让人和物都可以方便得“穿梭”于山间,实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年,当通信铁塔建成后,阿土勒尔村第一次“听”到了外面的声音。这里有了电,有了信息化,想要发展其他产业更是如鱼得水。
政府早就规划好了一切,决定用发展旅游业这项措施来拯救当地贫穷落后的样子。这里有壮观的黄茅埂,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有纵横交错的峡谷,有原始而古朴的彝族风情…
这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被世人看到,当3亿元的投资资金降临到悬崖村之后,这里被成功地打造成“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
悬崖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向往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爱好者来到这里,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养殖业、以药材为主的种植业、温泉主题的休闲事业等蓬勃发展,一排排宽敞明亮的住房代替了之前的草屋瓦舍,过上了富足日子的村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谈笑,幸福而美好。
悬崖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它是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一处美丽的风景。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