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古DNA结果证实宇文氏被灭族
北周武帝宇文邕古DNA结果证实宇文氏被灭族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古DNA研究近日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公布了宇文邕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并通过基因分析揭示了鲜卑族的起源。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宇文邕简介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四子,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宇文邕容貌复原图
宇文邕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
2024年3月28日,王传超团队在sciencedirec上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中国北周武帝的古代基因组》。首次正式公布了北周宇文邕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是C-FGC28857+,C-BY72801+,FGC28893-,FGC28922-,母系MT则是C4a1a+195。常染是65.4% 东北亚成分,29% 黄河流域成分,5.6% 西欧亚成分。而有河南邓州有闻氏后裔自称宇文部后裔,经过基因检测确认属于C-FGC28857+,C-BY72801+类型。河南邓州闻氏,闻/文谐音,该闻氏人数不多,主要在河南分布,仅有3500人,该闻氏可能是宇文部仅存的后裔。
杨坚窃权后,北周武王、北周赵王与文昭等密谋夺权,然杨坚以掌控京师进兵,武王徒有壮志,难以为继,赵王与文昭设宴图刺杨坚,终因犹豫不决而失败。此事遂成阳坚屠杀宇文氏之导火索。隋开皇元年,北周靖帝宇文铲被毒杀,宇文氏全族男丁尽遭屠。
卢朐河水系
吉林省东丰县大阳镇龙头山遗址的古人测出过宇文氏、拓拔氏上游类型C-F3830,距今3000-2300年,属夏家店上层文化。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第四期的古人发现过更上游类型C-F1756,距今5550-5470年。
基因揭示鲜卑族起源
根据目前的研究,秦汉以前中国东北的土著居民在形态特征上更接近蒙古人种东北亚类型(吉林大学学者称为“古东北类型”)。由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对颅骨与面部的观察和测量,其方法容易受到外貌特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亲缘关系,吉林大学学者对部分出土人骨进行了反映母系遗传历史的线粒体DNA检测。
对被认为是东胡遗存的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井沟子西区墓葬、拓跋鲜卑遗存的汉代东大井和七郎山等遗址出土人骨的线粒体DNA研究显示,战国时期的井沟子、蒙古国Egyin Gol(额金)匈奴在母系遗传上与拓跋鲜卑居民有很密切的关系;且东大井和七郎山居民在母系亲缘关系上可视为一个整体,这说明他们有年代很近的共同的祖先;与现代居民相比,则和锡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以及鄂温克族之间都表现了很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内蒙古井沟子居民是春秋战国时期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居民,锡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现代居民主要是北亚类型居民且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从母系遗传的角度可以认为东大井、七郎山所代表的拓跋鲜卑居民起源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由于井沟子西区墓葬殉牲(马、牛、羊、驴等)习俗及墓葬文化、人骨特征与号称“东胡后裔”的鲜卑、契丹的人种特征以及遗传关系比较接近,且年代、地域、生业特点与史书对东胡的描述也比较吻合,吉林大学学者认为如果把井沟子居民推定为“东胡”,那么“鲜卑起源于东胡”的观点在遗传学和考古学方面都可得到支持。
《Ancient DNA reveals two paternal l lineages C2alalb1a/F 3830and C2b1b/F845in past nomadic peoples distributed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古DNA显示C2a1a1b1a/F3830和C2b1b/F845两种父系在过去蒙古高原部落人群中的分布)吉林大学(周慧张野)2020-4-17
该文章研究了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的6个遗址的古代基因样本,其中3例属于C2a1a1b1a/F3830,3例属于C2b1b/F845。分析结果显示,F845样本个体更接近汉、畲及其他东亚地区族群,F3830样本个体更接近乌尔奇、雅库特等现代东北亚族群。文章认为F3830父系所代表的人群对现代蒙古语、满语族群有重要的遗传贡献,F845父系所代表的人群可能起源于东亚南部的农耕人群并对蒙古高原过去的部落人群有一定的遗传贡献。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古代人骨的DNA研究与蒙古族源探索》吉林大学(周慧张野)2020-4-25
该文章岗嘎墓地的16个样本进行了检测,其中8例男性样本检测成功,2例属于C2-M217*,6例属于F3918*。该墓葬位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碳十四测年断代为公元8-10世纪,属于室韦文化人群。
《Bio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xpansion of Trans eurasian languages in Neolithic Amur River basin》(生物考古视角下泛欧亚语在新石器时代阿穆尔河流域的扩张)吉林大学(崔银秋)2020-5-14
本研究从阿穆尔河流域中部新石器时代晚期洪河遗址样本个体中提取全基因组和Y染色体谱系,为研究阿穆尔河流域跨文化语言的起源和扩展提供生物考古学视角。2例男性样本中有一例属于C2北支。
《Paleolithic to Bronze Age Siberians Reveal Connections with First Americans and across Eurasia》(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西伯利亚人群显示出于第一批美洲人群的联系)马普所2020-5-20
该文章公布了22个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全基因组数据,18个男性样本中5例属于C单倍群(确定下游的4例均为C2北支)。
《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来自中国北方地区古DNA显示了生业变化与人群迁徙的关系)吉林大学(崔银秋)2020-6-1该文章发布了7500到1500年前来自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和阿穆尔河流域的55个基因组数据。其中包括9个C单倍群样本,C2南支4例,C2北支5例。
《The Genomic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东亚地区人群的遗传构成)厦门大学(王传超)哈佛大学2020-3-25
该文章报道了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1000年间来自蒙古高原、中国北部、台湾、阿穆尔河流域和日本的191个全基因组数据。其中包括15个C单倍群样本(均为C2北支)。主要来自蒙古高原与阿穆尔河流域。此外,据悉五庄果墚遗址样本父系包括C2-F845。
《A dynamic 6,000-year genetic history of Eurasia's Eastern Steppe》(欧亚大陆东部草原6000年来遗传变动的历史)马普所2020-3-25
该文章分析了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地区6000年来的214个古代全基因组样本,揭示了这一地区人群遗传结构变化的历史。其中包括20个C单倍群样本(以C2北支为主,有一例C2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