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一片丹心,一生赤诚——刘永坦
科技人物|一片丹心,一生赤诚——刘永坦
刘永坦,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作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始终将筑牢海防、稳固国家安全放在最高位置,践行着独立自主、奋斗创新的精神。
刘永坦,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刘永坦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刘永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奠基人刘永坦始终将筑牢海防、稳固国家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始终践行着独立自主、奋斗创新的精神。
立志: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干点大事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身于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刘鹏超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外祖父家五代从教,母亲沈汝静毕业于湖北师范学校,是一名小学老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苦难深重的时期,残酷的战争充斥着刘永坦的童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1937年,不到一岁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从宜昌到宜昌乡下,从宜昌乡下再到重庆,后来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饱受流离之苦10多年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中国让刘永坦立志长大后要改变现状,这是他走上科学家之路的起点。
1953年9月,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学习。当时的哈工大条件艰苦,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来到这里,这批开拓者就是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他们的奋斗精神深深影响着刘永坦,他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干点大事。”1956年9月,刘永坦因成绩优异,作为预备师资被选送到清华大学进修。
再次回到哈工大后,刘永坦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同时获得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参加电视发射机的攻关项目、被派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每一段经历都丰富了刘永坦的知识储备,锻炼了他的规划与组织能力。
奋斗:将“千里眼”炼成“火眼金睛”
上世纪60年代,哈工大雷达专业刚起步,因缺少专业教师,刘永坦主动请缨,要求调到雷达专业。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到来。不久,国家决定派出第一批访问学者到西方国家考察、学习。刘永坦选择了英国伯明翰大学——这里是发明并最早应用雷达技术的学校。
回国后,刘永坦提出了“新体制雷达”的大胆设想,要将“千里眼”炼成“火眼金睛”。雷达是“千里眼”,新体制雷达则是“火眼金睛”。在他看来,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远,而新体制雷达能扩大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
这是一场从零起步的攻坚战。在中国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建设中,刘永坦及其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的物质条件较差,却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新体制雷达的理论“是全新的,要想验证它,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实验系统,需要全新的自主设计”,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的张宁回忆道。
经过上千次的实验、修改、再实验,8年后,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带领他的团队完成设备调试。中国终于具备了真正的海上监控能力。
前进:攻克国际性难题
刘永坦没有止步于此。他认为,新体制雷达必须要转化成为国家服务的装备。从此,他们团队转战到条件更为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0年。
新体制雷达要能够全方位监测远距离目标,必须要解决分辨监控目标和电离层干扰两大难题。为攻克难题,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威海雷达站一次次分析、研判,最终发现能走的路只有一条——“做大幅调整改动”。于是,刘永坦与团队一起分析杂波的来源、特性,组建若干研究小组,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试验,终于解决了两大难题。
1997年,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正式立项。2011年,这项世界顶尖的雷达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刘永坦及其团队建成了中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投入了实际应用。经过20年的奋斗,刘永坦团队迎来了新体制雷达领域的重大突破。
而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又带领团队朝着“让‘21世纪的雷达’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的目标进发。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