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溜索村,离开大山的女孩们怎么样了?
又见溜索村,离开大山的女孩们怎么样了?
2019年,贵州威宁县花果村大石头组的"溜索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当时,孩子们需要通过溜索跨越牛栏江,走数小时的艰难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如今五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9年4月18日10时许,卯会朵背着书包熟练地溜索过江。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从溜索女孩到实习护士
在威宁县妇幼保健院,记者见到了卯会朵。虽然她戴着口罩,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了,但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她。2019年,记者第一次见到卯会朵时,她15岁,读小学六年级。因为9岁才办了户口,记者拍了一张她溜索过江的照片。照片里她背着粉色书包,脚蹬一双绣花鞋,两只手环抱住兜套,眼神中有一些茫然,没有看镜头。
如今,卯会朵已经成为一名实习护士。在威宁县妇幼保健院,她已经实习三个月了。下午3点,卯会朵来到病房为一位新生儿的妈妈做气压治疗。她在这位产妇的下肢绑上两个气压泵,点亮了机器的屏幕开始操作。气压治疗遵照医嘱每天两次,是为防止剖腹产的高龄产妇下肢静脉曲张。做完气压治疗,卯会朵把喂完乳品的新生儿送回母亲身边,"让他闻到妈妈的味道"。
2024年8月13日,卯会朵成为威宁县妇幼保健院实习护士。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卯会朵的家原来在花果村大石头组,距离最近的小学也要凌晨四点起来,打着手电,步行4个多小时才到。路上会经过泥石流斜坡、巨石间的窄缝、草丛、崖壁,遇到下雨和下雪,路滑加上可能会有石头从山上砸下来,她就无法去学校了。
卯会朵的家离溜索不远,她记得第一次独自溜索的时候,溜到一半不再滑行了,人停在半空中,她需要放开抱紧绳索的手,一点点拉钢索挪到对面。溜了五六年,他们全家易地搬迁到了县城。那是2019年,卯会朵上学的路程缩短到步行20分钟左右,从小区到学校有公交车,但是卯会朵半年后才开始坐公交,"一开始不知道有,后来知道了又搞不清楚怎么坐。"她说。
在威宁第七小学,班上基本都是易地搬迁来的孩子,但是有不少同学先前的上学之路没有她那么艰难。她感觉到明显的差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比她好。她努力追赶了半年,终于在小学毕业时赶上了,"以前语文不及格,后来能考及格了"。但到了初中,追赶变得更加吃力。临近中考,她寻求了老师的意见,报考了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护理专业。
从辍学边缘到冲刺高考
在毕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记者见到了另一个女孩刘桂仙。她和卯会朵有着相似的童年。在大石头组的时候,从家里到学校,爬山累了,上课时会打瞌睡。到家后,刘桂仙还需要帮大人做饭、洗衣服、喂牲畜,忙活到8点,到9点睡觉前,留给她复习功课、写作业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了。因为路远和糟糕的学习环境,班里很多同学都辍学了。
两年前,她以高出分数线1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毕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如果没有搬迁出来,她猜测自己这时也许不是在念书,而是出去打工了。现在,离高考还剩下不到300天,刘桂仙希望能冲一冲二本院校。
2024年8月13日,刘桂仙在就读的毕节第三实验高级中学的高三班级上课。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一次命运转折
2019年,记者探访了花果村,发现这里的教育资源也很匮乏。当时学校有1至6年级6个班,但只有5个教室,一年级23个学生挤在大约18平方米的一个小办公室里上课。教学设施也陈旧,那些老瓦房的天花板上的墙皮脱落得厉害,上课随时掉,后来发现有要掉下来的,就提前敲掉。
据资料显示,花果小学建于2006年,三面陡坡环绕,海拔大约在2300米。截至2019年2月25日,花果小学有174名小学生,均居住在周边海拔相对低的山谷或山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家距离学校3公里以上。
要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难,最好的办法是易地搬迁。2017年到2019年,村干部几乎全泡在村里,劝说乡亲搬迁。但搬迁工作困难重重。一些家庭担心搬迁后的生活开销问题,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记者想到了腾讯公益,很快他们谈下来了一个为这19个孩子专门设立的公益项目"助力孩子最难上学路",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线上捐款。为了给孩子们更公平的成长机会,他们每人每年可以得到捐助5000元,这笔钱用于一对一资助解决19个贫困孩子的生活费、学杂费等,直至他们高中毕业。
在"溜索村"系列报道发布后不久,这笔钱就凑齐了。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页面显示,共有35768名爱心网友参与捐款。这其中正是来自那年"99公益日"活动的助推,才让更多有爱的网友第一次知道了溜索村的故事,知道了还有这群这样上学的孩子们。
搬迁落实后,孩子们又搬到了威宁县城的第七小学,搬迁耽误了课程的孩子们,也安排了专门的补课。时任海拉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孔德亚事后对记者说,那篇报道和紧接着的公益项目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之前政府做的大量工作已经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临界点,就像战争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找到的突破口,与之前的努力形成了合力,共同促成了政策的实施。
走出大山的意义
县城里的新家有120平方米,四个房间,两个卫生间,厨房和宽敞明亮的客厅。刚搬进来的时候,卯米会还是扎着俩小辫的9岁小女孩,她睁着充满惊奇的眼睛,到处跑跑看看。不一会儿,她发现地板有些脏,就自己拿着拖把开始拖起地来。当时拍下这一幕的记者心里想,她一定会格外珍惜这个家。
隔天,就是卯家三姐弟在县城上学的第一天。早上七点多,他们去离家大约3公里的威宁第七小学。这所学校有1216人,几乎全是来自威宁县的各个乡镇的易地搬迁家庭的子女。到达学校后,三姐弟领取了饭盒、新书包、新校服。
在威宁第七小学上学的第一天,卯会朵就感受到了变化。在这里,课上会讲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后来她才知道,这里的老师都是通过各乡镇考试遴选而来的。
如果用另一个角度定义改变,助学项目带来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最后没能念上高中,卯会朵仍觉得走出大山后,她的思想观念变化了不少。比如念护理专业后,身边很多女同学都辍学了,刚开学时班上有60多人,后来只剩下20多人。她能理解那些中途放弃的同学,"许多人感觉念中职没前途,混日子,还不如出去打工"。但她觉得自己不一样,心里总有个念头,要对得起帮助过她的那些人。
孕产保健部的主管护师贺涛理解卯会朵的想法。她当了17年的护士,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她来自威宁县龙街镇扎塘村,那也是一个边远山区,上学路上需要花费六七个小时,实在走不动时,就搭乘一下恰好路过的拉煤车。"那里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女孩能坚持读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她说。
虽然只读了中专,但贺涛也是整个寨子唯一还在念书的女孩。贺涛告诉陈杰,在威宁县妇幼保健院上班的护士都起码要大专。为此,她常常鼓励卯会朵继续念下去,先考大专,再专升本。
现在,卯会朵会在午饭后和晚饭后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为明年三四月的考试做准备。记者觉得,"这说明她有了自我成长的意识,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正是这几年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让她看到了成长的机会"。
"看你爸爸妈妈一天天在地里刨泥巴,你们也想这样吗?"卯会朵把当年小学老师在课上讲的话,又传给了妹妹。相比较下来,妹妹的变化更大。也许是因为比姐姐更早接触到更高质量的教学。
家里门上贴着的10张奖状里,其中9张都是属于卯米会的。有"学习之星""进步奖",还有实验技能大赛的小学科学一等奖。第一张奖状是小学四年级拿到的语文测试第四名,那一年她刚搬到威宁县第七小学念书。
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其他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卯米会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在记者的记忆里,卯米会过去是不大讲究的。头发缠在一起,指甲上都是泥,衣服上也满是油渍,很长时间都没有洗过。
卯米会也在逐渐形成自主意识。在谈话间,卯米会多次提到"重男轻女"的字眼,她认为,即便如此,女孩子读书的成功率还是大一些,在她就读的初中班里,也有十来位同学辍学了,但大部分都是男孩,"因为女孩更珍惜读书的机会"。
"如果没有走出大山,她们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也许会认为女孩就应该早点嫁人。"记者感慨地说。
刘桂仙为了自己的小目标也在努力。搬到县城后,她的学习时间多了一半,但她还是觉得时间不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学习。遇到不会的题,她会打开手机软件求助。她希望可以考上一所211大学,念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有机会可以去重庆、西藏,还有江南一带看看。在搬出来之前,她没想过,也不敢想这些事。
刘桂仙的班主任李贤介绍,她的成绩离这个目标不算遥远。他观察到这几年发生在这个学生身上的变化,她更乐观,也更努力了。他猜测也许是因为她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老师的认真负责,都让她有了追求梦想的自驱力。
李贤2015年开始在学校任职,完整地带过两届学生,他能明显地感觉到,这9年来,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变化。他估计,第一届的大学升学率在40%左右,第二届就升到了60%,他希望刘桂仙所在的这一届能再突破这个纪录。
如今"助力孩子最难上学路"项目还在继续,每年发放资助金前会进行一次摸底工作,保证每一个孩子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这不仅仅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提升,也伴随着意识的改变。
除"溜索村"外,99活动举办的这十年里,还有很多助学类的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生根发芽,"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让无数个和"大眼睛女孩"一样因为经济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孩子们重拾希望;"春蕾计划"帮助困难家庭女童求学圆梦,并在部分地区开展陪伴服务,助力女孩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数百万女童的命运因此改变;"捡回珍珠计划"以设立"珍珠班"的形式与偏远地区学校合作,深入挖掘"捡珍珠",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
一批批的优质助学项目就这样共同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用爱心将网友和孩子们连接,让一拨又一拨因为生活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并从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互联网公益特别是99活动加持下,这些公益项目被更多人知道,这些孩子的命运被更多爱心人士牵挂。从最初的捐赠者到后来的参与者,再到如今的倡导者,网友们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从参与一次线上捐款活动到长期关注教育公益,从转发一条条求助信息到亲身参与实地支教,这种由浅入深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公益意识的觉醒。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曾经是一个承诺。然而这些年来,在政府、媒体、社会企业、爱心人士等的共同努力下,它已经逐步成为现实。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年资助学生人次从2012年的近1.2亿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1.6亿人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
未来也许会变得更好。就像溜索村的孩子们,跨过江,才看到更大的世界。
本文原文来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