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非遗“热”来点“冷”思考
给非遗“热”来点“冷”思考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去年12月,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刚刚过去,非遗已然成为一个热度爆棚的词汇,公众对非遗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活态传承”的路径环环相扣、清晰明确,但长期横亘在传承面前的诸多现实问题仍待探寻。热闹与喜庆背后,有必要冷静下来,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这段时间,非遗很热。1月以来,南京已接连举办了非遗新春游园会、非遗过大年等多场主题活动。春节期间,南京市还组织了各类非遗民俗互动体验活动27项140多场,拉满过年的仪式感。
但什么是非遗?仍有不少人没弄清它的概念。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劳作、寓于生活,由人们的世代相传而形成。更通俗地说,非遗不一定是一门技艺。在我国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包含了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十大门类。截至去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收录的730项遗产项目中,中国占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赵树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绒花制作已经50多年。绒花是南京流传了千年的老手艺,从唐代起就是宫廷贵族女性的头饰,后来传入民间妆点了寻常百姓的发髻;在出口创汇时期,绒花也创造过辉煌。但随着技术变迁与大众审美的变化,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低成本、高效率的流水线产品取代,绒花工厂关停,艺人离散转行。直到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才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当时,掌握全套绒花制作工艺的,仅有赵树宪一人。在很多的介绍里,赵树宪被描述为“坚守半生”的“最后的绒花艺人”。但他一直不赞成这种说法。“其实这个不能讲是叫坚持,它就是要生存,要吃饭,你总得找一件事情做,为什么非遗都要把它上升到这个高度呢?我很反对这些说法的。”2008年起,赵树宪重回绒花坊,在甘熙故居展示南京绒花工艺。亲历了行业的起伏,他不希望绒花只是作为一种被围观的“表演”而存在,而是能通过自我创新和突破,让绒花重新盛开在人们的生活里。
“(绒花)最辉煌的那个十年呢,做的都是西方复活节、圣诞节的礼品,鸟、鸡,什么兔子啊这类的,什么圣诞老人啊圣诞熊啊,都是这些。我在重操旧业后呢,我就想了怎么做,做什么?开始我来尝试做花卉。我说也是叫恢复绒花,本来应该是花。”
赵树宪从形状、款式、颜色等方面,对传统绒花进行二度创作,创新研发了“仿点翠工艺”。2018年,绒花因为《延禧攻略》等热播剧再次人气高涨。曾经发愁招不到徒弟,现在越来越多人走进了赵树宪的工作室,学习绒花这门手艺。非遗“活态传承”有了鲜活的注解。“你要想把它传承起来,我说必须要有年轻人加入。有年轻人加入必须要首先能够生存啊。要能够生存,必须要有市场;要有市场,你必须产品设计要符合现代生活,在现代生活中能够使用起来能够用起来才会有市场啊。”
“活态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原则之一。让非遗以新的方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已经成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保护的共识。但现实问题是,如何找到并建立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连接点?线上线下大规模的非遗展演展示,让大家在生活场景中感受、了解非遗,只是浅层的连接;深层的联结,是要赋予非遗强劲的内生动力,呈现“焕新”的可能。这需要非遗自我“造血”。如何自我造血?项目性质不同、冷热不均,没有标准答案,但成功的案例可以提供思路,为非遗寻求更有效的“打开方式”。
秦淮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灯,等于没过好年”。这些年,灯会带动非遗挖掘,非遗挖掘带动传承人保护,传承人创新产品,产品受欢迎继续带动传承积极性,景区吸引力也得到了提升……从传统的竹扎纸糊,到声、光、电、动为一体的现代艺术形式,从南京到全球,秦淮灯会、秦淮灯彩形成了丰富的、可进化的、非遗传承的生态链,完成了自我“造血”。
南京云锦也曾面临发展困境。它通过品牌化、整合资源商业化运作,与国内外一线高端品牌跨界合作,布局打造云锦装饰艺术品、云锦服饰以及云锦文化IP衍生品。南京云锦研究所已经连续四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双增长,2024年销售额过亿。南京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首创了金箔剪纸,以金箔为材质进行剪纸创作,将南京金箔与南京剪纸两项技艺巧妙结合。此外,南京剪纸还与衣物、杯盏、包袋等日常用品跨界融合,衍生文创产品让非遗更加贴近生活。
社会的流动,信息的流通,技术的流变,让非遗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数字化赋能,为非遗的传播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以郭俊大师为原型,制作“南京云锦非遗传承人数字人”;通过建模采集,把湄洲岛妈祖庙搬到虚拟世界,把上海街景搬进电影《雄狮少年2》。南京数回科技联合创始人赵云鹏:“比如说剪纸、云锦,很多的雕塑、木雕等,通过3D数字化转化之后,我们可以跟更多领域做结合,比如说游戏、CG的电影、包括数字空间,线下的沉浸式体验等等,更多年轻人喜欢的这种数字化的体验方式。”
非遗从“深闺”走向大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了活态传承与发展,其市场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随之显现。有商家打着“非遗”的旗号,生产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但消费者很难判断谁是“正宗”。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他们拿云锦来给我看,说周大师,帮我看看我这个是什么,我说我不能说它不是云锦。实际上这样呢,也变相地把我们这种传统工艺,往一个不好的方向去带了。”
比仿冒更甚的,是直接拿了云锦的纹样去印刷。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现在面临可能比较大的问题是,过去老者智者创作属于云锦专属的纹样,那就会有很多人去仿冒,甚至于是直接用印刷的方式啊,将漂亮纹花(纹样)给印刷出来之后,出海去做marketing跟销售。”赵树宪的绒花作品遭遇大面积抄袭,相似产品在网络上热卖,甚至,直接在同一场汉服活动与“正版”打对台。恶意抢注、“山寨”抄袭等侵权,打击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对非遗的有序传承造成严重干扰。谁来保护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赵树宪:“总体上来说,你追究不了的。比如说《狐妖小红娘》,那个九尾狐,剧组官宣后就把那个图就发出来了,结果第三天吧,你看那个淘宝店里有好多哦,我们还没卖呢。”
从2021年到2024年,赵树宪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且两次维权成功,但过程复杂且耗时耗力。代理此案的律师江苏焯燃律师事务所胡铭表示,绒花作为非遗技艺本身是公共的,但个人创作的具体作品受到著作权保护。维权最大的难点在于取证,也就是证明“这个作品是我的”。目前,最好的保护就是预防,以备维权之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很多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我原来是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去保护自己的著作权的。你在完成这个作品之后,首先你一定要有一个作品进行登记,第二个呢,那就是自己要保留好这个作品,当时完成时的相关的一些材料,你创作的原始底稿,包括你发表的时间,发表的一些材料等,通过某种渠道去发表的。”
法律领域的专家指出,作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非遗知识与技艺的传承具有公共性;非遗相关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私益性。“努力保障公共性与私益性并行而不悖,是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的根源,也是全球性的难题。”还有,确权问题。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市场会面临“如何证明我是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群体性传承的非遗项目,其原创权属关系不是很明确,很难界定谁是权利主体。而知识产权主体一旦模糊,侵权者就有缝可钻,这是非遗侵权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这两年,赵树宪对版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为每件绒花作品都申请著作权登记,但他的话音里难掩疲惫。“这个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还是蛮难的,我们不能一天到晚心思放在这个上面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韦表示,非遗保护确实涉及复杂的权属,确权问题也是非遗商业化最大的壁垒。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应该被动地囿于并不擅长的“维权”事务上。“传承人本身呢,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推动项目水平的提升和后续传承人的培养,和相当繁重的非遗项目的落地活动推广和普及活动当中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目前绝大多数非遗,尤其是传统技艺类项目,它与我们历史上这个项目我们历史上的高峰水平差距较大。各种濒危非遗项目被保留住了,甚至一些已经灭绝或者即将灭绝的项目,被抢救回来了,但是后期普及和水平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解决非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做一项新尝试——知识产权赋能非遗创新。除了提供咨询和公益维权援助,还建立了创新存证平台,打造城市协作带,主动跟踪和检索侵权行为等帮助维权。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徐勐:“把他们的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一个记录,这样子未来在维权的时候,就能够拿出有效的证据。同时呢,我们南京市也在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以及长三角的协作带,这样子他们的产品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的时候呢,也可以及时地得到当地的保护。我们现在正在梳理南京市的一些重点产品和重点品牌的名单,包括我们非遗传承人的名单,把他们的作品,把他们的产品,事先和一些主流的销售渠道,包括一些主流的电商平台进行备案。这样子呢,能够解决他们个人势单力孤,维权比较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做非遗‘出海’的一些尝试,这个过程中,也是事先会帮他们做海外的权利的确认和申请。”
目前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277项,其中5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3项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3项列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京本土的非遗家底儿挺厚,但即使是在非遗热度爆棚的当下,不同非遗项目生存状态不均的现象还很明显。这样的现实时刻提醒我们,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非遗与时代的接轨还要持之以恒。非遗越热,越不能盲目乐观。太火爆,就像人发高烧一样,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在热度背后,更需要冷静思考和科学规划,避免过度炒作和短期行为。“活态传承”的观念里,非遗传承保护最理想的状态是“因时而进,回归并浸润中国人的生活”,在烟火气中有效保护,在合理利用前提下创新发展,让文化自信铺染中国人的生命底色。这样的传承,不是转瞬即逝的花火,而是细水长流的温和;就如老祖宗最初传下来那样,虽平凡至极,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