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建设进展:斥资6700亿,7年打造“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建设进展:斥资6700亿,7年打造“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新城,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历经7年。国家投入6700亿元巨资,规划面积相当于三个纽约,这座从零开始建设的新城,如今究竟发展如何?它是否已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还是仅仅是一座空城?
为什么要建设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选址于河北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交界地带,距北京约100公里。建设雄安新区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北京的发展压力。
2017年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达2170万,流动人口约800万;天津常住人口1400万,流动人口500万。北京与天津总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却承载着5000万人口,这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容易引发“城市病”。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为缓解人口压力,需要将部分产业迁出,带动人口外移。而雄安新区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雄安新区要建成什么样子?
雄安新区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其建设目标涵盖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生态宜居
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据统计,新区已完成47万亩植树造林,绿化面积达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同时,建设了郊野公园、玉带公园等生态设施,形成了“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格局。
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区采用创新工艺。例如,京德高速公路全长87公里,采用橡胶粉改性沥青新材料,实现15年无需小修、20年无需大修。为保护白洋淀,新区还完成了1475艘营运船舶和2112艘乡镇船舶的更新改造。
智能交通
雄安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在“一中心四平台”智能城市底座上。目前,容东片区已完成全域数字道路建设,部署了多功能信息杆柱等感知设备,实现全覆盖、全感知数字化道路。未来,启动区、容西等片区数字道路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
这些基础设施为智慧交通场景提供了支撑,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示范应用。新区还建立了雄安行MAAS平台,整合多种交通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基于容东数字道路的智能运营中心,可实现全空间交通行为数字化,常态化主干道绿波通行。同时,搭建了数字交通仿真平台,为解决交通拥堵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雄安新区注重创新驱动,利用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优势,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当地毛绒玩具产业借助跨境电商实现转型升级,产品在海外受欢迎。新区已孵化6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转型跨境电商业务规模近千万美元。
在行政审批方面,新区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改革,将大部分行政许可权集中行使,实现许可审批整合和高效办理。通过“拿地即开工”等措施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外部交通
雄安新区对外交通网络发达,“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网和119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已建成。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雄快线稳步推进,雄商、雄忻高铁全面开工。2024年将加快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新区交通体系。
结语
雄安新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座“未来城市”,其规划和建设理念在国内外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虽然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但已有部分居民入住,随着建设的持续推进,新区的功能将日益完善。作为缓解北京压力的重要举措,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成效将在未来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