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除了吃鸡蛋,这3种食物也要吃,寓意:消灾保平安
三月三上巳节,除了吃鸡蛋,这3种食物也要吃,寓意:消灾保平安
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是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因此得名“上巳”。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伴随着独特的饮食习俗。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上巳节的历史渊源、节日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三种传统食物(五彩饭、蒿子粑粑、薄饼)的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
上巳节的历史渊源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是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因此得名“上巳”。古代中国人以干支纪日,巳日属火,古人认为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生长之际,阳气上升,阴气消退,是祛除不祥、洁净身心的理想时机。上巳节最初的重头戏是祓禊(fú xì)仪式,即人们结伴来到河边、溪边,通过洗涤身体,特别是手足,以达到除垢避邪、祈求健康的目的。这一习俗反映了早期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与之和谐共生的愿望。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汉代,上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并在魏晋以后固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变化使得上巳节有了更明确的日期,便于民众共同庆祝。随着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的丰富,上巳节的习俗也逐渐扩大,除了原有的祓禊,还增添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娱乐社交内容。祓禊作为上巳节的核心习俗,延续至今。
上巳节的饮食习俗
为什么要吃鸡蛋?
在上巳节这个庆祝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节日里,鸡蛋因其内部孕育生命的能力,自然而然成为表达生命力量和再生主题的食物。吃鸡蛋象征着迎接新的开始、祈求生机勃勃的一年。除了吃鸡蛋,还有以下三种食物也要吃,寓意:消灾保平安。
五彩饭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上巳节(壮族称“三月三”或“歌圩节”)期间,制作五色糯米饭是一项重要习俗。五色糯米饭通常由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组成,分别通过天然植物染料(如枫叶、黄姜、紫蓝草、红蓝草等)浸泡糯米来获得颜色。蒸煮时,五色糯米分开蒸熟,再拼合在一起,形成色彩斑斓的效果。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征着天地和谐、五谷丰登,同时也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家庭和睦。
蒿子粑粑
上巳节时,部分地区有食用蒿子粑粑的习俗,尤其在长江以南一带。蒿子粑粑以蒿子(一种野生植物)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绿色的米糕状,有纪念逝者、驱邪避灾的寓意,同时也是春季的时令小吃。
薄饼
在福建同安等地,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作为祭祀亡亲的食物,后演变为节日食品,象征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祝福。
荠菜煮鸡蛋的做法
荠菜煮鸡蛋是湖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食用。这一习俗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美好祝愿。
荠菜是春天最早萌发的野菜之一,其嫩绿的叶片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春天的生机。在上巳节这个庆祝春天、祈求新生的节日里,荠菜被赋予了春天生命力的象征意义,食用荠菜意味着接受大自然的馈赠,迎接新一年的希望。
鸡蛋本身是生命孕育的象征,其完整的蛋壳内蕴含着新生命的潜力。在许多文化中,鸡蛋都是生育、重生、希望的象征,与上巳节庆祝春天、祈求新生的主题相契合。
食材准备
- 新鲜荠菜:适量,选择鲜嫩无黄叶的荠菜。
- 鸡蛋:若干个,根据需要的数量准备。
- 红枣:数颗,洗净备用。
- 枸杞:适量,洗净备用。
- 黄豆:提前浸泡,可选。
- 盐:适量,用于调味。
- 冰糖/红糖:适量,如需甜口可加入。
制作步骤
将新鲜荠菜仔细挑拣,去除黄叶、枯叶和杂质,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沥水备用。将鸡蛋外壳用温水刷洗干净,避免有泥土或其他污物。可以选择轻轻地敲击鸡蛋外壳,使其出现细微裂纹,有助于煮制过程中荠菜的味道更好地渗入蛋内。
如果使用红枣,将其洗净去核,待用。枸杞洗净备用。若使用黄豆,提前至少浸泡数小时直至膨胀变软。准备一口深锅,将洗净的荠菜放入锅底,铺平。如果使用红枣、枸杞、黄豆等辅料,此时可将其均匀分布在荠菜之上。
将鸡蛋轻轻放入锅中,注意不要磕碰以免破裂。根据个人口味,此时可加入适量冰糖或红糖,也可以在煮好后再加糖调味。 加入足够的清水,水量以刚好没过所有食材为宜。
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煮约15-20分钟,让荠菜的清香充分融入汤中,同时使鸡蛋完全煮熟。煮至鸡蛋熟透、荠菜软烂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盐调味,也可以保持原味,突出荠菜的自然清香。
关火后,可盖上锅盖焖一会儿,使味道更加醇厚。
使用漏勺或筷子小心地将鸡蛋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片刻,以便剥壳。同时,将荠菜及其他辅料捞出备用。
将鸡蛋剥去外壳,与煮好的荠菜、红枣、枸杞等一同盛入碗中,浇上适量煮蛋的汤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