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意林杂志杨振宁专题:杨振宁成长史,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意林杂志杨振宁专题:杨振宁成长史,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3489436_121974880

杨振宁是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上。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1969年9月10日,日本悍然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将其作为一部分“归还”给日本,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71年5月23日,《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一事件。

著名物理学家莫伟曾评价道:“海外华人有很多,这些人对中国不了解,都有私心。据我了解,这些华人科学家里只有两个人完全没有私心,一心一意希望中国好,他们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到处为中国说好话,在一些国际会议上,遇见对中国的攻击,曾经气愤地退场,以示抗议。”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对杨振宁的评价更是高度赞扬:“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便是无人能及的。”

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杨振宁10个月的时候,父亲杨武之考取了安徽省官费留学生,离开他们母子到美国留学。在父亲留学期间,母亲罗孟华肩负起教育他的重任。晚上睡觉前,她都会给小振宁讲故事,因为这是给孩子灌输知识最好的机会。她把自己所熟悉的古代的、近代的故事都讲给他听,比如“孟母择居”“岳母刺字”……

母亲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绝不纵容和随意。他生来是个“左撇子”,母亲认为至少用筷子、执笔得换成右手,母亲费了好一番精力,才把他吃饭、写字改成右手。除了让儿子懂得做人,还必须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杨振宁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规定他每天要学会10多个汉字,她找来一些白纸剪成小方块,每小块纸上写一个大字。用这些自制的卡片,小振宁便跟母亲学起字来,一年之间,母亲竟教他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这让杨振宁一生受益。

半个世纪后,回顾这段往事时他感慨道:“那是妈妈为我的人生打下扎实基础的起步阶段,我在4岁时,母亲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时间,共教了我3000个字。现在,我认识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字的两倍。”

杨振宁对母亲总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他曾说:“我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女人,意志非常坚强。我常常想,父亲和我,还有弟弟妹妹们,在能够坚持,能够有极坚韧的意志力方面,都远远不及母亲。比如说在抗战八年里,那个时候经济非常困难,父亲的薪水远远不够,我们兄弟姊妹5个人能够撑下来,与母亲的操劳与坚强的意志是分不开的。”

1928年,父亲带着荣誉回归,夏天,父亲受聘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少年杨振宁随父母辗转来到厦门,开始了他正规的学生生活。杨武之送给了杨振宁一支钢笔,从那之后就开始传授各种知识给杨振宁:鸡兔同笼(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唐诗、下棋……直到杨振宁9岁时,杨武之发现其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数学方面。发现了孩子身上的天赋,杨武之并没有过于想把儿子变成数学天才,而是采用了“不着急”的教育方式。他既不给他讲解书架上那些英文、数学书籍,也不教他围棋这些可以提高计算能力的爱好,而是不断鼓励杨振宁学习中国传统经典。平时杨武之还会教杨振宁哼唱一些民国时期的歌曲,一般都是“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这类歌词。但是,杨振宁对理科方面的爱好,似乎是阻挡不了的。有一天,杨振宁在崇德中学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书,是英国著名天文物理学家亚瑟·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MysteryUniverse)。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20世纪头30年里物理学界的重大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杨振宁那年12岁,其实看不太懂这些内容,但他浑身充满了兴奋。有一天回家,他忽然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长大后,要拿诺贝尔奖!”

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考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由于学校住房比较紧张,杨振宁和父母就在昆明小东角城租了一所老式房屋。这里环境虽然艰苦,但母亲把这个小家收拾得干净整洁,十分温馨。一家人始终在一种互帮互爱、学知识、学做人的浓厚家庭氛围中积极地生活。

摘自《意林作文素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