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文学中的"不见":一个词汇的多重意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文学中的"不见":一个词汇的多重意境

引用
百度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03319391688546205.html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见"这个词汇常常用于描绘难以察觉或难以寻觅的情境。从《易·艮》到《东周列国志》,从韩愈的《琴操·拘幽操》到清《睢州志》,"不见"一词在不同作品中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见"这个词汇常常用于描绘难以察觉或难以寻觅的情境。在《易·艮》中,"行其庭,不见其人"描绘出一种庭院深深、人影难觅的意境。韩愈的《琴操·拘幽操》中,"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形象地表达了早晨不见阳光,夜晚不见星辰的幽暗环境。《东周列国志》中,"谓文公曰……言讫不见",暗示了神秘的对话结束,人物突然消失。清《睢州志》中,"炎荒万里客初归……不见石仙袁少保",传达了一种寻找无果的失落感。

"不见"也用来强调不易察觉的矛盾或隐患。《左传·成公十六年》提到"不见是图",意味着要防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引发问题的细节。在《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朱英观察春申君三天无动静,意识到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感叹自己可能面临危险。

此外,"不见"也出现在表达阅读或了解事物的程度上。如《梁书·任昉传》描述任昉博览群书,"坟籍无所不见",足见其学识渊博。而李渔的《奈何天·惊丑》中,"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表达了听觉的忽略。柯岩的《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中,"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则揭示了寻找的徒劳无功。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知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